017
趁着南方各地平叛的混乱空档,王辛等人也没闲着。
他主要在做四件事情。
第一是种田。
这个种田是字面意义上的种田。
去年的时候中州国际在推广集约化耕种和新的高产作物品种,由于没有看到效果,响应的农户并不算多。
中州的老百姓最为实际,他们绝大多数要靠土地的产出过活,靠天吃饭,抗风险的能力很差,不会因为联盟议会的宣传和试验田展示便轻易改农时改品种去追求更高的收成。
不过随着第一批新作物的收获完成,对中州国际的合作社模式感兴趣的农户越来越多。
基地育种设备培育的新型高产水稻头茬亩产达到了一千五百斤,二茬的亩产虽然还不清楚,但无论二茬收多少都是白捡的。
抗寒土豆的亩产达到了三千余斤。
抗寒谷子和黄米的产量平均亩产接近七百斤。
最夸张的是反季红薯,每亩均产居然可以达到五千多斤。
事实上这些新型高产作物的产量可以更高,但因为本身是反季节耕种,又缺少足够的化肥提供营养,其单产被严重削弱了。
可就是这种让王辛不甚满意的产量落到农户眼中无异于神迹。
他们从来不敢想粮食的亩产会如此的夸张。
本地的水稻精耕细作,双季稻的亩产不过五百多斤而已,碰上天灾人祸,产量更低。
本地产量最高的粗粮红薯尽管单产不低,但是每年只能收种一次,可新型反季节红薯却可以全年收种,产量最少是本地红薯的七八倍!
为了增强说服力,农业产业部经理李青峰在收获新型高产作物时特意没有使用太多农机,而是雇佣了大批的当地农户到合作社的农田里人工收获。
亲手将作物收获,亲眼见识到新型高产作物的收成,农户们立刻从观望变为了迫切。
二月底的时候,襄阳、东襄城和宛城各地超过了六成的农户向中州国际设立在各处镇县的合作社表达了想要加入的想法。
这些目不识丁的农户不懂什么申请流程,也不知道加入合作社的方法。
但是朴素的他们想到了更高效的方法——请地方的乡里士绅、保长,或者干脆找到在田间指导春耕的中州国际的农技人员,要求加入合作社。
联盟议会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提前准备好了足够五十万亩土地使用的各种种苗和三千吨的化肥。
奈何深藏在丛林当中的化肥厂产能有限,根本无法满足根据地所有合作社农田的用肥需求。
不得已,李青峰要求技术人员在天然有机肥上下功夫,以弥补肥料不足带来的问题。
这只是权宜之计,想要根据地的粮食安全得到完全的保障,还是要尽快扩大化肥的产能才是。
王辛了解情况之后,再次出动了基地的部分自动设备,在宛城西面的林区建设一座煤头尿素厂和一座天然气尿素厂。
合成氮肥厂之所以没有放在东襄城工业区,而是放在人迹罕至的丛林里,实在是因为这种技术在当下的蓝星过于黑科技了,而且合成氮工业还涉及到军工方面的问题,王辛不想太早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