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中国商道智慧读书心得 > 第四章 福建商道爱拼才会赢(第2页)

第四章 福建商道爱拼才会赢(第2页)

“坚持就是胜利”,大到吴瑞林的“侨兴”,小到我们每个人的点滴成败,都需要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只要能拥有这种毅力,定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4.一起致富,共同繁荣

中国不少人的天性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即使是乡邻、朋友、亲戚。但闽南人不同,他们在自己的圈子里团结一致,有强烈的共同繁荣愿望。这就是所谓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李远民是福建石狮一个普通的农民,养猪让他走上了致富路。1999年国庆节之际,李远民在去往农贸市场的路上,老远地发现不远处围着一大群人,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两个村民捉到一头野猪,这家伙毛发坚硬,眼睛透着凶气。这稀罕的怪物,吊起了大家的胃口,很多人都竞相购买,起价就500元,过后竟以2000元成交。“50多公斤的野猪,竟比一头水牛还值钱!”李远民吃了一惊。

回家路上,李远民开始琢磨:能不能将野猪训练后进行改良,对养殖有一定研究的李远民分析,野猪贵就贵在“野”,如果猪种不正,就很难卖出好价钱,养野猪应该是一条很好的发财道路,别人一听李远民要养野猪,都笑她说,“从来都没有听说野猪也能养的,李远民你能养得活吗?”李运民不服气地说,“老虎都能养,野猪咋就不能养啦?人能养活,我李远民也能养活;别人不能养活,并不能说我李远民不能养活。”

要驯养野猪,就一定要找到正宗的种源。说干就干,李远民开始了艰难的“寻猪”历程。一次,李远民听说江西省一农产在大山里抓到了几头野猪,他立即打电话与该农产联系,并千里迢迢跑到江西看野猪,最后花了3000元将两头40多公斤的野猪买了回来。但是,李远民带回家后不到3天,两头野猪便野性大发,越过两米高的围墙逃走了。但是李远民并没有放弃驯养野猪的想法。一年后,李远民终于从外地买回了4头还没断奶的小野猪。李远民无微不至地照顾小野猪,用纸箱装住小猪放在床边,小猪稍微有什么动静他就立即起来照料。再一年后,李远民将长成的4头野猪的其中两头卖给了广东老板,售价为2万元,净赚了1万多元。

初次尝到甜头的李远民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他想到了杂交繁殖野猪。于是,李远民又踏上了一条不断探索的艰难之路。

第一次,李远民找的是一头瘦肉型的长白猪做种,但配种后生出来的小猪毛色花白,虽然肉质鲜美但皮毛相差太远,别人不相信是野猪。而标准的幼野猪,毛色是棕色条纹,形状像西瓜皮,滑顺、柔软、泛着光亮。李远民这一次没有成功。此后,巴马香猪、环江香猪、钦州的黑猪、桂林的东山猪都被李远民拿来试验过,但生下的野猪不是皮毛不像,就是肉质不鲜。最后,李远民向县里的畜牧专家咨询,得知通过“借腹生子”的办法可以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即找美国“杜洛克”母猪与野公猪配种,产下的母猪再与其他的野公猪配种。李远民找到了广西水产畜牧所,毅然以1500元/头的价格买回了3头“杜洛克”母猪。但由于疾病的防疫工作没有做到家,不久,两头母猪就死了。唯一的一头“杜洛克”母猪生出的猪仔,脸长嘴巴尖、蹄黑耳朵细,毛皮与天然的野猪幼仔没有两样,肉质也像正宗的野猪肉一样美。终于成功了,

过后,李远民大胆地从另一个养猪场以900元/头的价格购入38头“杜洛克”母猪、2头野公猪进行繁殖。到2001年日月,产出幼猪仔100多头,分两批卖出80头,价格为44元/公斤,收入3万多元。

李远民从一个养殖产到一个充满市场意识的野猪老板,也是和他“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探索和虚心学习分不开的。

俗话说,“稻田里盖猪圈——肥水不流外人田”可是他却把自己的猪送到别人的猪圈去,要肥一起肥,要富一起富。

为了使更多的农户掌握野猪养殖技术,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李远民经常送技术上门,为农产跟踪服务,帮助农户销售野猪,解决销售难题。养殖户王某说,“李远民照顾我养的野猪比我自己还勤快,有时候我不在家他也来到我家猪栏里了解情况。他知道我们担心养野猪卖不出去,便把我们的野猪都包销了。”目前,仅李远民所在村驯养野猪的农户就有104户。

福商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团队意识使得他们无论到哪,都可谓是战无不胜。这种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也促进了福建的繁荣和发展。

5.团队的力量大于一切

在雁群的飞行过程中,会发现每只大雁在拍动翅膀的同时会本能地成人字形队列;同时位于队形后方的大雁会不断发出呜叫声,是为了给前方的伙伴打气激励。如果发现受伤的同伴队群会自发地出现两只大雁脱离队形,靠近这只遇到困难的同伴,协助它降落在地面上,直至它能够重回群体,或是不幸死亡。领雁并非一只贯穿飞行始终,当领雁疲倦时,便会自动退到队伍之中,另一只大雁马上替补领头的位置。这种团队合作的成果,就可以使飞行效率增加70%。

善于经商的福建人就是依靠团队的力量发展壮大起来的。

20世纪80年代,泉州人周少雄做了一件令很多人都费解的事,他决定去掉书店铁饭碗的工作,去开办服装厂。周少雄是一个认准就不放弃的入,当他萌发了做服装的想法之后,很快召集和自己要好的六个伙伴,开办了服装厂。在经营过程中,周少雄发现,当地的服装与海外那些胸前绣有商标的服装价格相差很大。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创出一个国产品牌呢,强烈的创业欲望在周少雄与他的伙伴心中萌发了。于是,七个年轻人坐在一起,琢磨起海外那些有各种各样图形图案的品牌来。经过集思广益,大家一致选定了狼!因为狼是非常有团队精神的动物。具有机灵敏捷、勇往直前的个性,而这些都是企业创业成功不可缺少的素质。“既然是七个人一起创业,就叫‘七匹狼’吧,按闽南风俗,“七”是寓意生命、活力和胜利的吉祥数字,既象征着一个由奋斗者组成的团体,又体现了年轻人同心协力、矢志不移的创业精神。”

现实生活中,周少雄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创业时几个人都能合,鼎力相助,即使在没资金,没人才、没项目的困难条件下都能取得成功,可是当企业做大以后,个人英雄主义膨胀,在有资金、有人才、有项目的情况下,企业反而却垮了。原因何在,周少雄认为.如果没有组织的概念,没有团队的精神,那么所谓的组织充其量只是一个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是不能成大事的。考虑周到的周少雄,吸取他人因人心不齐而导致最终失败的教训,与他

的同伴们发誓:为了共同的未来,大家一定要像狼一样,精诚团结,创出一流的品牌。

企业创办开始,周少雄提出了他们的经营指导思想:宁愿暂时不赚钱,也一定要在服装的质量与款式上下工夫,追求高品质,力争创名牌。为此,公司利用侨台的渠道,及时捕捉海外新款服装信息,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与部分优质面料,高薪聘请海内外服装设计师,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销售网络。很快,其生产的夹克系列便以面料精良、款式新颖、穿着舒适的上乘品质,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名牌。但是“七匹狼”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他们刚刚获得市场认可的时候,适逢国家政策鼓励企业贷款,“七匹狼”便以贷款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但由于缺乏计划性,在固定资产上投资过快,没有协调好规模发展与适度经营的关系。于是当国家宏观调控出现紧缩时,企业一方面要还清大量的款项,另一方面又没有流动资金可以继续运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致使已在服装界捷足先登的“七匹狼”的生产与销售都陷入了困境。

在困难面前,坚强的“七匹狼”团队并没有放弃,他们痛定思痛,及时调整了经营战略,重新审视与观察市场的切入点与关键点以及市场的新动态,决定从头再来。当时国内服装企业大多沿袭商场代销或者是市场批发模式,此时“七匹狼”看到了一线生机,率先在国内采用代理制的经营模式。这一转变立即给“七匹狼”带来了希望,并成为大多数品牌企业普遍跟随的营销模式。

积蓄了数年实力后,周少雄终于爆发了自己的能量。2001年,“七匹狼”的夹克市场占有率跃居全国第一!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媒体将“七匹狼”与“雅戈尔”等中国服装业的龙头企业相提并论。至此,“七匹狼”终于确立了自己在休闲服装领域的领先地位。

成功了,但是他们的团队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奋斗。2002年,他们再次向业界展示了自己的雄心,力邀齐秦为形象代盲人,大打品牌之战。“七匹狼”展示着狼的个性,传递着狼性之美;而齐秦与“七匹狼”的品牌文化内涵不谋而合,“七匹狼”也就拥有了最匹配的形象代言人。

如今的“七匹狼”已拥有一支优秀的具备国际水准的设计师团队,能够准确把握国际服饰流行趋势,每年有数百种新款服装问世,以不断创新的国际化设计理念,确保丁“七匹狼”在男士休闹服饰市场上稳居时尚潮流的引导者地位。

毋庸置疑,竞争是现代生活的主题,但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时间远远比个体所花费的时间更节省。这使得团队在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时间竞争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而这也恰是团队的主要优势。

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原理是这样阐述的: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要学会优化结构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七匹狼”的发展壮大正验证了团队力量的巨大。

6.审时度势,调整经营策略

经商要跟着政策走,因策制宜。即顺应时势,在企业发展的相应阶段做出适当调整。

福建商人更是如此。

陈嘉庚从16岁时就开始经商,几经周折,陈嘉庚在商界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到1911年,陈嘉庚已成为拥有两处橡胶园、4个菠萝罐头厂、1家米厂、1间米店,年获纯利四五十万元的华侨福商了。

1913年9月,陈嘉庚从家乡返回新加坡,继续经营实业。这一年,他在泰国的谦泰菠萝罐头厂因淡水变咸而停办,但随即又在新加坡盘人两家菠萝罐头厂,使他的经济实力在新加坡菠萝罐头业中跃居首位,产量居总产之半。转眼到了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菠萝罐头和均熟米因战局影响销路不畅,陈嘉庚一厂子优势全无。他没有灰心沮丧,而是审时度势,再次改变经营方向。他认定战时航运业必大有可为,便在1915年先租入万通、万达两轮,从越南、泰国运谷米来新加坡制成熟米,再运往印度销售,继而又增租2000吨级轮船两艘,为英国承运树木片到波斯湾。一年之间,两项收入竟至20余万,再加上其他企业收入,净利高达45万元。1916年,陈嘉庚从租船发展到买船,购置了东丰轮,第二年又置谦泰轮,先自己经营,后租给法国政府,两年获租金80万元。1918年,东丰、谦泰两轮先后在地中诲被德国舰艇击沉,陈嘉庚的海运事业被迫终结,但得到保险赔款120万元,扣除购船成本,尚余60万元,并没有受经济损失。

在经营航运业的同时,陈嘉庚继续向橡胶业挺进。他把一个菠萝罐头厂改为橡胶加工厂,还把恒美熟米厂改为谦益橡胶制造厂,生产胶布。经美国经纪入的介绍,所产胶布大半销于美国。原来购进制罐用的白铁皮,因成为军需品而变得昴贵,陈嘉庚看准叫机将其转售与人,既避免了资金积压,又牟取厂暴利。

由于善于捕捉信息掌握行情,能及时改换经营方向,陈嘉庚不仅安然渡过战争难关,而且挟得丰厚的利润。到大战结束时,他已获纯利450余万元,成了闻名南洋的大实业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陈嘉庚把经营重点从菠萝罐头业转到橡胶业,所有罐头厂一一让出。先后买下1000英亩橡胶园和2000英亩荒地作为原料基地,继之又投资50多万元,与人合组裕源、振成丰、槟城三个橡胶公司,准备在橡胶业大展宏图。

出乎陈嘉庚意料的是,橡胶业的经营并非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他的企业在激烈的商战中徘徊前进。1920年,裕源、振成丰、槟城三家橡胶公司,因胶价下跌和股东意见不合而改组,陈嘉庚退出,一下就损失了30多万元。他的橡胶园也因胶价下跌停止采胶,为此需垫出大笔资金。此时陈嘉庚虽每年获利近百万元,但与损失、垫本以及多付利息等项相抵.大致出入相当。这一切对雄心勃勃的陈嘉庚来说,不能不是个严重打击,但他毫不气馁,他的个性是,越是条件不利,困难挡路,越能激发起斗志。从1922年起,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商战,很快便使自己的企业出现转机。

由于橡胶市场接连两年不景气.马来西亚各城的小橡胶厂大都亏损,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厂主悲观失望,多欲将工厂出售。陈嘉庚认定这又是一次机遇。他亲自前往马来西亚,一举收买了9家橡胶厂,并投资扩充各厂的厂房设备,充实生产能力。回到新加坡后他又对已经关停两年的槟城橡胶厂进行恢复与扩建。以10厂,均于1922年内改造完中,投入生产,每月可产胶布3万余担,获利100多万元。

1923年,陈嘉庚的谦益橡胶厂与信诚、振成丰两家橡胶厂合作产胶,不久两厂毁约,使陈嘉脚损失10万元。不过,他不计小节,信守商业信誉的名声因此而更大了。1924年,陈嘉庚继扩充橡胶厂之后,又把加强橡胶熟晶制造作为发展重点,启用技术人才,试制各种轮胎、胶靴鞋、医疗用具和生活日用品。试制成功后,即扩充厂房机器,投入生产。这一年,陈嘉庚还在国内厦门开办了百货公司、酱油厂及同安,问溪、溪安等公路公司,扩大了他在国内的营业范围。

橡胶制品在当时的南洋尚属新兴工业品,其优点未被人们普遍认识,销路不大,一般商人多不愿代理椎销。为使自己的产品销路畅通,陈嘉庚决定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重要城市设立分行自销,扩大宣传和影响。他亲自前往雅加达、万隆、泗水等城考察,访问当地华侨巨商,掌握市场信息。不久,便在马来西亚、印尼各地设立了10多个分店。由于产品新颖,推销有方,陈嘉庚橡胶厂的各类产品很快畅销开来,赢利甚多。

1925年,陈嘉庚再接再厉,又在香港、上海等10多个大城市增设分店.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设立代理商,并买入橡胶园五六处,面积近1万英亩,加上他以前购置的橡胶园,共达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的橡胶垦殖者之一。这一年,由于英国政府限制殖民地的橡胶生产,引起胶价上涨。陈嘉庚的企业未被英人限制住,仍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而巳利用胶

价上涨之机,推销出更多的产品,创造了一年净利近800万的纪录。从此陈嘉庚登上了橡胶大王的宝座,名震海内外。

陈嘉庚的成功在于能够顺应时局,不断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