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春秋左传注疏的注者和疏者分别是 > 第9章 季秋纪(第5页)

第9章 季秋纪(第5页)

威王:指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因齐,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薨(hōnɡ):周代诸侯死称薨。

宣王:指齐宣王,齐威王之子,名辟疆,公元前319年-前301年在位。按:本文与《史记》所载不合。据《史记·孟尝君传》记载:“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宣王七年,出婴使于韩、魏,韩、魏服于田婴……宣王九年,田婴相齐;田婴相齐十一年,宣王卒。”此处当从《战国策》,作“宣王薨,闵王立”。

交:结交,往来。

之:往。

齐:指齐国国都。

过颐:下巴过宽,即所谓“耳后见腮”。颐,下巴。豕视:即相法所渭“下邪偷视”。过颐豕视,古人认为是不仁之相。

倍:通“背”。背叛。

革:革除,废掉。

校师:当是齐宣王的庶子,卫姬所生。

泫:流泪。

且:相当于“若”。

昭阳:战同时人,楚相。

恶于后王:被后王所厌恶。后王,指齐闵王。

太息:出声长叹。

动:改变。颜色:指脸色。

一:竟,乃。

少:短时间,暂时。这样说是表示客气,意思是不敢长时间地烦扰对方。

诺:答应之声,表示同意。

威王之服:当是“宣王之服”,宣王所赐之服。下文“冠”、“剑”都是宣王所赐。

谢病:托病辞官。强(qiánɡ)辞:极力推辞。

自知:不待他人教渝而知。

外生乐:把生命与欢乐置之度外。外,用如动词,置……于外。

审己【正文】

四曰: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①。而不知其故②,虽当③,与不知同,其卒必困④。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⑤。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⑥。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⑦。

故子路揜雉

而复释之⑧。

子列子常射中矣⑨,请之于关尹子⑩。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慨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审己”的必要。所谓“审己”,就是求诸己而不求诸人

,求诸内而不求诸外的意思。文章一开始就指出:“凡物之然也,必有故”,“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超过一般人,就在于他们“知故”,即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文章通过子列子问射于关尹子的例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要“审己”。文章还列举了柳下季、齐湣王、越王授三个人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审己”、“知故”的重要。本篇思想与关尹学派相通。【注释】

①故:缘故,原因。

②而:相当于“若”。

③当(dànɡ):适合,得当。

④卒:终。

⑤知:知故,即知道事物之所以这样的原因。

⑥高下:指山高海低的地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