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第43章 四方之援(第1页)

第43章 四方之援(第1页)

“果真是时也命也。”明朝,两名文士对坐着,一人缓缓道。

王莽并不是没有机会除掉绿林军和舂陵兵,但是他却自己将这些机会一次次推远,一次次摧毁。

虽然主帅是王寻和王邑,但这两人难道不是王莽所钦定?他们能够掌握大权,不听下面的将领的谏言,难道不是王莽默许?

他二人也是文人出身,对军事并不娴熟。可即便如此,他们也能听明白严尤的建议,也能够意识到,严尤的做法才是更好的选择。

对面的人摇头:“严尤并不止提醒了一次,在围攻昆阳之后,他同样有过建议,但依旧未被采纳。”

文士点头,确实如此,可正因如此,才更让人叹息啊。不是没有机会,机会还不止一个,可偏偏没有抓住哪怕一个机会,这难道不能让人感叹吗?

他们二人对王莽的改革、以及他的篡位和掌权都有所研究,见对方感叹,此人便道:“渭先可有何想法?王莽以《周礼》而误天下,又误了自己的性命,此结果与其性情不可分割。”

渭先,也就是霍韬并不否认王莽的问题,他只是一时有感而已,王莽本人的性情让他得以顺应时势,登临高位,但也正是他本人的性情,让他做出了一连串的错误决断,又在大乱后判断失当、用人失误,最终落得个身死下场。

“不过,其虽用《周礼》误天下,但于《周礼》一道的使用上,王莽仍可算是上者。”说起来这件事情,霍韬确实有些论断。

自古时至今日,按照他的归类,用《周礼》来进行一系列大改革的人有三人。或者说,与王莽的学说类似的,有两人,分别是宇文泰和王安石。

算上王莽的话,以《周礼》为基准之人,就是三人。

而在这三人之中,用《周礼》用的最好的,最上乘的当是王莽,其次是宇文泰,王安石则只能落于下乘。

-

“王凤确实并非能够在此等境况之下主动坚持而不动摇之人。”刘秀对此表示肯定。

作为亲历新朝末年的起义,也是昆阳之战的主要参与人,刘秀对于王凤等人的行为和起义军守城时的情况相当了解,在战后他也不止一次地进行复盘,重新回推双方的各种行动,并且分析自己的行动和决定。

因而,他也知道王凤等人当时的动摇,知道他们曾经想过投降的事情。

这很正常,刘秀并不意外,也不打算因此宣扬什么。

坚持不下去,这是人之常情嘛,即使是平日生活中的普通事情都有时候会难以坚持,想要松懈;更何况是这种生死关头,看不到出路也找不到生存的可能的时候呢?

王凤和其他人想要投降,以此尝试换的一个可能的活命的机会,再正常不过了。

即使王凤他们心中大约也清楚,即使王寻他们接受起义军的投降,自己也可能根本没有活路,会被处死,但是谁还能没有一丝的侥幸心理?

在觉得自己前路已经一片黑暗根本走不通的时候,人总是会想,能不能换条路,万一呢?万一呢?

就连刘秀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候。

但是他到底心性坚韧,眼光长远,头脑清明,心里面的那点子侥幸少之又少,还有敢于继续搏命的勇气——因此,他没有后退,也因此,他才是如今这个功成名就的刘秀,是那个后世美名流传的汉光武帝。

而王凤等人并不是这样超绝之人。他们也会动摇,也会需要外界的助推让他们继续走下去。

事实上,最初能够说服一群穷苦百姓跟随自己,带着一群人起兵反抗,并且还成功的建立了绿林军,还让绿林军一直发展壮大到如今,王凤王常等人已经称得上是不凡。

“要是王凤有这样的心性,能够抓住可能坚决不放弃,那最初他就根本不会拥立刘玄为帝。”刘秀感叹,“但当初他们没有自立的心和能力,此时自然也不会是绝不退缩之人。”

都说王凤他们为什么不自立为王,但这不是正符合他们个人的心性和眼界吗?

若是王凤等人有此心性,有此坚韧,能够在昆阳之战中果决而不后退,那么他们当初自然而然就会自立,而不是推举刘玄。

而若王凤等人有这样的大才,如今……或许他刘秀也不能这样快速地取得天下。

【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起义军的作战更加顽强,他们拼尽全力守城,等着可能的援军,也等着可能的那一条生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