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正是客居荆州的赵戬,前平陵(治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令,太常赵岐的侄子,一个能让董卓道歉的男人。
建安三年的荆州,若说谁的名气最大,地位最高,最孚人望,既不是蔡瑁、蒯越,也不是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更不是宋忠、王俊、邯郸淳,甚至不是刘表,而是赵岐。
赵岐是整个大汉现存不多的老臣,名士,天子奉他做太常,都可以允许他不去上任,可知其在整个大汉地位到底有多高。
赵戬作为赵岐的侄子,本身又是名动天下的大名士,影响力亦是惊人。
祢衡来荆州之后,谁都看不起,包括刘表,唯一能入他眼的便是赵戬,被他称之为“铁则干将、莫耶,木则椅桐、梓漆,人则颜冉、仲弓。”
赵戬本来约好祢衡一同前来赴宴,等他到了祢衡家中,却见祢衡酒醉未醒,他亲自照料对方,这才耽搁了时间。
蔡琰见到赵戬,也不再搭理祢衡,立刻向赵戬行礼。
“赵公。”
“文珪。”
黄元也跟上前,他并不想跟祢衡扯上关系,向其躬身一礼,然后又转向赵戬。
蔡琰便介绍道:“蔡公,这是前太尉江夏黄公之孙黄元。”
蔡琰说完,又跟黄元介绍道:“黄郎,这是赵太常之侄,前平陵令京兆赵公。”
黄元听了蔡琰介绍,立时盯住赵戬,目光灼灼,甚至有些失礼。一旁的蔡琰轻轻拉了黄元一下,黄元却根本没有主意,而是问道:“敢问赵公可是讳一个‘戬’字。”
“在下正是赵戬。”
黄元听了,退后一步,对着赵戬深深一拜,然后重重地磕了三个头。
“小子黄元,便见赵公。”
蔡琰和赵戬见状皆是吃惊,赵戬更是赶忙相扶。而黄元却是坚持磕完三个头,这才起身。
一旁的蔡琰不解地问道:“黄郎,这是何故?”
黄元道:“昔日家祖和王司徒二人为逆贼李傕、郭泛所杀,尸陈于市,无人敢收尸,是赵公弃官为二人收尸,并办理了丧事。
此恩此德,黄元没齿难忘,粉身碎骨,亦无能为保。”
赵戬是王允的故吏,主要是为王允收尸,黄琬不过是顺便的。但于黄元来说,仍是大恩大德。
赵戬反倒有些不好意思。
“王司徒和黄校尉(黄琬时为司隶校尉)二公,为靖难除贼而死,我不能助二公一臂之力,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实在当不得黄郎大礼。”
“于赵公是小事,可于黄元却是重于泰山的大事。若赵公不受我之大礼,我心实难安。”
就在这时,忽有声音传来。
“王允、黄琬,庸碌之辈,内无辅政之才,外无御贼之策,以致李、郭二贼入京,天子陷于贼手,社稷蒙尘,国家动荡,死不足惜,赵公却为此二人收尸,实在是大可不必。”
喜欢汉末浮沉书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汉末浮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