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爷看着手里的鼻烟壶,这首诗他小时候背诵过……
这是李商隐以诗的形式写给恩师令狐楚的书信。
有人说:“没有一座高山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可是,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之间,总有山谷;一个春天到另一个春天之间,必有冬天。
人生最难的,就是在低谷里,一抬头,四面都是高山,到处都是寒风。
唐朝诗人李商隐也经历过寒冬,他写诗总把历史典故,融入到诗句里,以史为鉴。
李商隐曾经以诗的形式抒写了一封答谢信给他的恩师令狐楚,大意是说:未曾些许报答您的大恩大德,只好拿着笔砚,认真接受您的龙韬虎略。
自从您传授了写诗作文的妙法,即使遇到王祥得到佩刀的好事,也不会再让我羡慕。
作者在首两句表达了感激之情,但心中始终觉得大恩难报、心有愧疚。令狐楚对李商隐有再造之恩,更是情同义父。
他对诗人处处关照,可谓无微不至。“微意”,指诗人报效恩公;“龙韬”,本指兵法战略、军机大事,引申为着书立说、吟诗作赋的本领。
自恃文才又颇有些傲气的诗人,面对博学位高的老师自称“空携笔砚奉龙韬”,并非客套,而是心悦诚服。
诗的后两句借五祖传衣,比自己得令狐楚章奏真传,心存感激,胜过王祥之得吕虔佩刀……
诗句中的王祥是魏晋时期的大臣,“卧冰求鲤”的主角。
王祥做官后,有个叫吕虔的将军,送来一把佩刀,并说:“得此刀者,必定做三公。”
果不其然,王祥和其子孙,官运亨通,形成了琅琊王氏家族。
前面的深执谦谦同后面的高自期许看似相矛盾,而对于他们师徒来说却是矛盾的统一。
因为前面的谦虚是对博学位高恩师的大恩而言,后面的自信是表示决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诗人敢于在短短四句里将两种矛盾对立的思想统一于一篇之中,不只是诗思之精巧,而是有其幸逢恩师栽培的特殊缘由的。
此诗主要是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并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踌躇满志,全诗语言精练而意蕴悠长……
纵观全诗,虽与李商隐其它作品相比,确实算不得高明,但是写得情真意切,发自肺腑。
但这却成了李商隐备受争议之作,后世认为这首诗是其最没水平的一首。
清代纪晓岚在《抄诗或问》中不留情面地评道:“应酬中之至下者,起句尤不成语”,将此诗说成是诗中的至下品,起句都不能叫诗。
而张采田则在《李义山诗辨正》中不无气愤地反驳,说纪晓岚是:“妄言不惭,真足齿冷耳”。
我最讨厌纪晓岚,一个日御数女的老淫棍而已。他那点才学我都没瞧得起,还妄言批判李商隐的感恩之作!
咬文嚼字我可能不如他,五千年历史我烂熟于胸,古董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我几米之外看懂真假,我胸中所学,甩他十万八千里……
用电视剧隋唐英雄传里单雄信说的那句台词:“大丈夫做人的道理,跟你说了,你也不明白……”
纪晓岚是不可能懂得感恩的,他对皇帝拍的马屁更无耻。李商隐是真实情感,就像张文龙对六爷发自内心的尊敬……
六爷放下鼻烟壶,看着张文龙,这个去年今日认识的年轻人,成为了自己的女婿和徒弟……
“好,这鼻烟壶,我收下了……,你记性真好。”
六爷说道。
张文龙看见六爷收下了鼻烟壶,很开心,他聊了几句即将出发的事宜,离开了六爷的居所,回矿山安排事务。
六爷看着张文龙走远,他突然想起了铁蛋,他觉得他到海外不知道多久回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临走前,要和铁蛋喝一杯酒,说说话……
童年时候,多少个这个季节,北方乍暖还寒,山杏花刚开放,漫山遍野的粉白色,他和铁蛋去田野里采野菜,再过一个多月,可以吃到苦涩的山杏……
这世界上人多么复杂,一路走来,他觉得他遇见了好多性格相投的人,也有不想投的,还有敌人,甚至那个狠毒的何知府,可惜,何知府被他谋杀了……
他把鼻烟壶打开盖子,里面还有浓浓的鼻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