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伏特加加持的罗斯托夫步兵们,同样不孬。
他们利用一切伪装悄悄接近同盟军阵地,然后在一声声乌拉声中突然暴起,冲入堑壕用各式各样的武器打击同盟军。
这其中,一名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的神父异军突起。
作为神父的他本来只负责给士兵们上BUFF,但米哈伊洛维奇却一边念着悼词,一边扛起步枪参加战斗。
如今的战争态势对于罗斯托夫来说,就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
因此,每一名罗斯托夫人的心态都变了。
之前他们对于贵族军官是排斥的,但现在,他们可以接受贵族军官的领导,只要能打击侵略者。
因在战场上勇猛的表现,米哈伊洛维奇的战友们,亲切的称呼他为“血天使”。
因为米哈伊洛维奇在一次战壕肉搏中,用长长的十字镐头,也就是为士兵上BUFF的物件,敲碎了3名蒂利马人的脑袋。
经过讨论,米哈伊洛维奇最终放下了神棍,亲自担任一个步兵连的连长。
他充分利用蒂利马军队内严重滞后的协调能力,带着他的连队左突右冲,直接搅乱了蒂军一个团的部署,并最终和友军全歼了这支蒂利马步兵团。
米哈伊洛维奇和康斯坦丁诺维奇,一北一南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并在日后成为了新罗斯托夫的帝国双壁。
乾武二十六年2月15日。
萨里安裹着大衣在壁炉边,神情凝重的看着手中的报告。
被明军称为“沃太华突击”的攻势刚刚结束。
明军用不到7万人的部队,横扫了25万梅军防守的咖拿大东部。
其中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千乘”轻战车很快引起了德其索伦人的注意。
德其索伦打着盟友的名义想要花钱买下“千乘”的生产技术,就像“雀鹰”那样。
但这一次,帝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德其索伦的请求。
虽然两国之间的一些矛盾已经逐渐凸显,但明面上还是“亲密无间的盟友”。
无论是帝国还是德其索伦,官媒都还在鼓吹四皇同盟的团结一心,只不过排版少了些,从一天三吹变成了一天一吹。
有敏锐的两国民众察觉到了这点,但这是帝国上层的决定,不是他们该担忧的。
他们更担忧的是,该如何保住自己的餐桌。
明国人并没有因为与梅利卡的战争而影响到生活,市面上的物资充足且价格稳定。
但德其索伦就不一样了。
三年的战争已经让大多数德其索伦家庭疲惫不堪,为了支持战争,他们的丈夫、儿子、父亲一一参军。
伤亡超过两百万竟然没能把弗兰斯干趴下,并最终在绝对强势的情况下和弗兰斯莫名其妙的签订了停战协议。
民众的眼光永远是狭隘的,不狭隘的早就脱离了民众阶级。
他们看不到明帝国对世界,准确点说是对西洲霸权的威胁。
所以,他们对萨里安突然决定与弗兰斯讲和很不解,甚至有人私底下开始抨击萨里安的皇权正统性。
但这些人很快会被秘密警察找上门,之后就再也没出现了。
与弗兰斯结束战争后,明帝国对其他三皇的援助力度下降了不是一星半点,有的时候,中西大铁路上没有一列火车在运行。
这和最繁荣时,每天都有16个火车头轮流更换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帝国的理由很有说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