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忽然对一个少年使了个眼色,那少年立刻拱手说道:
「周师,李师,学生董释,想不到此诗是朱寅所作,可见朱师弟真是神童。
朱师弟年仅十岁,若能当场命题赋诗,那就更是一段佳话,即便不能名至实归,
也必将名声鹊起。」
「王师弟已有神童之誉,若是再加上朱师弟,那岂不是一时瑜亮?如此,便是我南雍的祥瑞了。」
此人名叫董释,是王瑞芳的同窗好友,虽然年纪比王瑞芳大两岁,却向来趋炎附势,唯王瑞芳马首是瞻。
他出身华亭董氏,乃是松江大族。其叔董其昌,向来趋附王氏,两家算是世交。
王瑞芳和董释等人都是年少机敏,哪里还不知道,周博士和李助教捧朱寅的用意?
必然是想争夺乡试名额了。关系到切身利益,他们哪里还会轻易放过?
周博士和李助教听到董释的话,不约而同的暗道:董释啊董释,你可真是不懂事啊。
可董释这番话,虽是皮里阳秋,居心不良,却又说的滴水不漏,无可挑剔。
王瑞芳微微一笑。董释是个懂事的啊。
周博士当然没有那麽容易上套,姜是老的辣,他不动声色的看向王瑞芳,蔼然笑道:
「是了,王瑞芳虽然比朱寅大了三岁,却也有神童之名,实属难得。也罢,
王瑞芳便咏诗一首,五言八韵,就以赋得国子监为题。」
「你年长三岁,你就率先咏来。朱寅后咏。如何?」
这的确很公平。
周博士相信,朱寅一定能有佳作。至于王瑞芳,有佳作也正常。
王瑞芳闻言心中一喜。
他对于诗词之道向来比较自信,今日当着周博士的面作诗,势必要扬扬自己神童的名头。
「诺!学生领命!」王瑞芳行礼受考,他思索一会,神态潇洒的步而出慢慢连七步。
就在第七步落脚,就恰到时机的开口说道:「《赋得国子监》!」
随即吟道:
余贤何处寻,遗珠在此间。
悠悠鸡鸣寺,巍巍国子监。
梵音唱明月,书声诵晓天。
国朝盛世在,南雍生紫烟。
王瑞芳吟完,衣袖一抖,拱手作揖道:「学生献丑,谨受吾师指正。」
同窗们听到这首诗,大多点头赞赏,面露敬佩之色。
王瑞芳年仅十三,这麽快就当场赋出这首诗,实属难得啊。
周博士和李助教对视一眼,都是神色玩味。
这首诗还算可以,以王瑞芳十三岁的年纪而论,的确无可挑剔。
可惜的是,这是一首歌颂太平的应制之作,虽然工整典雅,可意境却差了,
诗品就庸俗起来。
满诗都是天下太平,野无遗贤之意。
所谓诗咏志也。看王生之诗,就知道王瑞芳的仕途之心,有多麽热切。
这种挑不出毛病丶四平八稳丶中规中矩的应制体诗,两人都不想评价,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周博士等人又期待的看向朱寅,却见朱寅顶着一对小小的角髻,小大人般的施礼道:
「学生献丑,《赋得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