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最早的藩王府邸不叫王府,叫王宫,最早的藩王封地也不叫封地,而叫做封国!
所谓王,实际上最开始就是一国之王的意思,最初实行分封制的时候,周王朝和诸侯国的关系大致和如今的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的关系,藩王在自己的封国之内具有绝对的权力,可以自主制定税收,律法,军制等等,而王国官也就和如今的朝臣一般,日日都要到王宫议事,就像上朝一样。
随着封建集权的逐步加强,藩王的权力历尽各代压榨,到了明中后期,藩王基本上已经只剩下混吃等死的权力,但是某些仪式还是流传下来的。
比如现在,朱常洛大马金刀的坐在主位之上,他的背后,左边是新任的奉承正杨荣,右侧则是王安,堂下泾渭分明,以徐弘胤为的长史司立于左手边,以骆养性为的护卫指挥使司立于右手边。
这是仿照最初藩王议事的规制,以文武分流,不止是朱常洛,如今的大多数王府当中也保留着这种礼仪,只不过如果不是正式场合的话,一般不会如此严格。
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朱常洛第一次集体见到自己的王府属官,所以自然是要按照高规格来。
而且更重要的是,或许对于别的藩王来说,这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但是对于朱常洛来说却不同,张位用辅的位子为他换来的同洪武旧制可不是摆着看的。
事实上,明初的藩王权力极大,太祖皇帝的《皇明祖训》当中曾经记载过对于藩王职责的要求,待臣下则以谦和,抚民人则以仁恕,劝耕耨以省馈饷,御外侮以藩帝室,如此则能尽其职矣!
不难看出,太祖皇帝对于藩王寄予极大的期望,相应的,藩王的权力也就十分庞大,尤其是在民政方面,拥有节制各地军民属官的权力,王府文武官属每旦候见,省宪都司及府县官属朔望候见,若有事召见者,不在此例!
诸王对于封地之内的官吏考核,军民调动,税收管理,行政政策的规划和实施,都有权过问,这也是历代皇帝都竭力削藩的原因之一。
朱常洛生不逢时,没赶上那个好时候,就算是张位豁出去的辅的面子,也不过给他换来了一个阉割版的洪武旧制亲王,诸王最大的权力,节制各地官员卫所以及调动军队的权力,他统统都没有,充其量不过是有了更宏大的礼仪,至少名义上来说,每逢十五封地内的官员都要到王府来朝觐,陈述施政的利弊得失,而他有权力直接向朝廷禀奏。
剩下的就是税收的权力了,原本太平府的税收,是直接由南京户部管辖的,但是如今却要经过王府这一道程序,也就是说,朱常洛拥有小范围修改和制定税务的权力,只要不影响每年应该交给朝廷的税赋就可以了,而其他的藩王则是只能等着地方官收税之后,将属于他的一部分交割。
这其中虽然看起来区别不大,但是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清楚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利益……
当然,作为藩王,他的封地税赋大部分是要供养他的,交给朝廷的其实很少,而且朱常洛也没打算真的按洪武旧制来玩,那样别说是一个辅了,就是十个八个豁了命出去,皇帝和群臣也不可能答应的。
何况就算给他这么大的权力,他也玩不转,因为他如今的王府属官,也没有洪武时的庞大,嗯,至少减少了六成以上!
朱常洛觉得,凭这些人要是能把税务弄好,就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参见寿王殿下!”
刚刚坐好,底下便是一阵行礼之声,不过不甚整齐,为的徐弘胤明显慢了一拍,让朱常洛眉头微皱。
不过也不怪他如此,王府长史司有左右两名长史,下设典簿二人,有典膳所,奉祠所,典宝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共同构成王府的文官体系,但是总体来说,皆受长史节制。
故而王府长史,一向是十分强势的存在,有些甚至能够架空亲王。
尤其是……朱常洛一眼望去,底下除了寥寥几个熟悉的面孔之外,皆是陌生之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徐弘胤带来的人,想必这也是他心甘情愿的到寿王府来当长史的原因之一。
手中把持着整个王府的执行体系,七成以上都是他的人,放在一般的情况下,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架空完全不成问题。
尤其是徐弘胤那份奏疏送出去之后,他本还提心吊胆了几天,害怕朱常洛再上疏陈明事情真相,但是当朱常洛这边一直毫无动静之后,他的尾巴就越的翘起来了,大概在他看来,想必京城已经在讨论该如何让他这个长史严加“管教”某个不听话的亲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