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 > 第33章 杂证谟寒热1(第1页)

第33章 杂证谟寒热1(第1页)

经义

属性:《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

,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

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

伤形,热伤气。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喜怒伤气,寒暑

伤形。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咳疟;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

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天元纪大论》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

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

化生万物矣。

《五营运大论》曰∶上下相构,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百病始生篇》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四气调神论》曰∶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气

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咳疟,奉收者少。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

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金匮真言论》曰∶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岁水太过,寒气流行

,邪害心火。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岁土不及

,风乃大行,化气不令。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

《宣明五气篇》曰∶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经脉篇》曰∶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

色变。大肠所生病者,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胃所生病者,气盛则身以

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心所

生病者,目黄,胁痛,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

,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心主

所生病者,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烦心心痛,掌中热。胆所生病者,足外反热,头痛颔痛,

目锐痛,缺盆腋下肿痛,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

《气厥论》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

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

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水,水之病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

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肾移热于脾,传为虚

,肠,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

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胃

移热于胆,亦曰食。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

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