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满怀雄心壮志地奔赴楚国,将自己所悟得的兵战之策献给楚王。楚王见此人不仅身怀绝技,而且谋略过人,亦是大喜过望,当即对其表示认可,并委以重任。
当看到自家哥哥与邻人哥哥风光无限,如鱼得水一般,两家人的两个次子,便是心生出羡慕嫉妒恨!决定效仿他们家哥哥的做法。
于是学文人家的次子兴冲冲地赶赴秦国,满心期待能够像前俩者那般,能够凭己之能受到秦王的礼遇善待。
他出门不看黄历,不搞调查研究,自然是事与愿违。当他向秦王阐述仁德治国的理念时,秦王却认为他这纯属蛊惑人心扰乱军心之言,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以重罪之名将其严惩了!
无独有偶,习武人家的次子,自也是学有所成地,去到卫国。他出门也不搞调查研究,不询人问道,一意孤行强为之。
当其自信满满地呈上自己关于兴武强国之策略于卫王前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卫王不仅对此嗤之以鼻,更是暗中派人将其谋害致死。所出之心,自然是“不为我所用,自不允许别人用之!否则祸国殃民兮。”
两个冤大头,要说才华横溢,那也是不差自家哥哥的主,要说武艺超群,那也是不下自己哥哥分毫的人。却是未曾审时度势,只晓得学成文武艺,卖予帝王家,胡乱投效到他国,一时成了个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遭虾戏的怀才不遇者。
虽是皆空有一身本事,却是毫无用武之地,又未曾寻得个明主,致使牢狱命害之灾加着在身,说是可笑,却是可怜可恨又可悲来!
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无比清晰地揭示出了一个道理,即所谓的“道”,并非是一种可以简单复制或者全盘照搬的模式。
哪怕是看似相同简单的理念或方法,在不同的国度,面对不同的君主以及各异的国情背景之下,其实际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也就是说,“道”具有不可完全表达性以及在具体应用中存在显着差异这一特点。
修者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理念和策略,切不可盲目跟风、生搬硬套,各行其道方是正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去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取得修行上的成功。
虽一寓言故事,然核心却在于说明“道”的不可完全表达性和具体应用中的差异。
两家的两个长子,能够清析各国的真实需求,走自己该行的“道”。自然是功德圆满,成功人士。
而两家的次子,则是毫无底线机械地模仿,没有解悟自己的“道”在何方!致四者最终结果大相径庭。
这自反映出了老子所说的“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但又在具体事物中体现出来的一个道理?。
这个故事寓意深远,强调了“道”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的重要性。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中提到“道”是无形无状的,超越感官体验存在的。
这个故事可以让修者更好地理解,老子所说的“道”是如何在具体事物中得以体现出来的?。
关键在于表明“道”很难完全说清楚,而且在实际运用中会有其所不同之处哦!
两家长子,二者聪慧过人,皆能暗自剖析各国国主之真实需求,行自家之“道”终有成果。
而两家次子,则只会愚笨地效仿,无自家之“道”路,其结果自是相去甚远。
此正如老子所言“道”虽无形、无声、无触,然却能于具体之事中得以体现。
此中颇有意蕴,强调了“道”之内在逻辑与规律实为道之重也!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阙题》唐·刘昚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