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宋词大全300首 > 第30章(第2页)

第30章(第2页)

【注释】

①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②楚天:古楚国,拥有现在湘、鄂、江、浙之地,在这里作为南方天空的代称。清秋:凄凉冷落的秋天。

③遥岑远目:遥望远山。

④玉簪螺髻:山形像玉簪,像螺形发髻。

⑤断鸿:失群的孤雁。

⑥江南游子:落居江南的人,作者自指。

⑦吴钩:古吴国所造弯形宝刀,这里指佩剑。

⑧会:理解。

⑨登临意:登高远望的心意。登临:登山临水,指登赏心亭。

⑩“休说”三句:晋朝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秋风起,想到家乡的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尽,“尽教”“尽管”的省文。

“求田”三句:意思是只顾为个人买田置屋,胸无大志。《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许汜见陈登,陈登自己上大床睡,叫汜卧床下。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说:“元龙(陈登字)湖海之气未除”。刘备对汜说:“你这人求田问舍,语言无味。你若来看我,我要自己卧在百尺楼上,叫你卧在地上。陈登对你还算客气的呢!”

流年:像流水一样逝去的岁月。

树犹如此:晋朝桓温见旧种柳树,都已十抱来大,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倩:请。唤取:叫来。

红巾翠袖:少女的装束,这里指歌女。

揾:擦。

【简说】

作者从1168年至1169年在建康任通判

,这首词可能是这时所作。这首词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情怀,它是诗人忠爱之心的表现,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全词写景抒情,挥洒自如。写景,能选取清秋、落日、断鸿、西风等,创造悲凉的艺术氛围;抒情,酣畅淋漓,感人肺腑。陈廷焯说:“落落数语,不数王粲《登楼赋》。“陈洵说:“稼轩纵横豪宕,而笔笔能留,字字有脉络如此!”

鹧鸪天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①,多少亲朋尽白头。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望封侯②?浮云出处元无定③,得似浮云也自由。

【注释】

①经行:曾经走过。

②不成:难道,莫非。

③“浮云”句:出仕和退隐本来如浮云一样飘忽不定。处,用作动词。元,与“原”通。

【简说】

这首词是作者眼见国土日益沦陷,投降派仍然一意孤行,朝政日非,因而无限感伤之作。上片写上楼登高的动机,本是为了避愁散闷,不都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当沦陷的几处江山映入眼帘时,伤时哀世的愁绪不禁油然而生,“愁还随我上高楼”,不但避不开,而且浓重得令人心碎。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联想到多少亲戚朋友,历乱伤时白了头,满腔悲愤难以倾诉。祖国不能统一,人已衰老,壮志难酬,一个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的爱国者怎能不愁绪绵长而深悲!这“愁”与“悲”,深涵着社会与时代的内容,其分量是十分沉重的。下片故作旷达语以自我安慰。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十三岁的稼轩,抱着报效民族国家的宏愿,率众南归。其后便调来调去,辗转于江、浙、皖、两湖、赣等地为官。在十九年之间,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宿愿,而且屡遭打击、诽谤,终于在1181年,以“肆厥贪求,指公财为囊橐;敢于诛艾,视赤子犹草菅。凭陵上司,缔绪同类”的“罪名”被落职。此时,此境,此情,都寄托在这首词中。看似旷达之语,实质上却透露了词人内心的抑郁,揭示了词人欲避愁而不能的心境。明人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词下片虽非“乐景”,却属“乐情”,词人似乎乐于出处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不一定挂印封侯,但却是莫可奈何之语,从反面更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的哀愁,并且曲折地表现了对破坏抗战、压抑抗金力量的南宋统治者的反抗。

定风波

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①

听我尊前醉后歌②,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寄语石头城下水③,居士④,而今浑不怕风波⑤,借使未成鸥鸟伴⑥;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