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春秋左传注杨伯峻在线阅读 > 第20章 先识览1(第3页)

第20章 先识览1(第3页)

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而佞进,今之世当之矣。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于得之矣。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也。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俗人有功则德,德则骄。今晏子功免人于厄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先见其化而已动,达乎性命之情也。【解说】

本篇阐明君主必须求贤的道

理。文章指出,有道之士与圣贤之人极其难得,即使有,而君主又往往不了解他们,这是世道混乱、“亡国相望,囚主相及”的根本原因。因此,君主必须致力于访求有道之士,“得士则无此之患”。“得士”的关键在于君主要了解他们,使贤者居上位。只有这样,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文章以晏子救人于厄为例,具体说明对待贤士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文章最后举列子谢绝子阳之粟一例,意在赞扬有道之士的“先识”,赞扬他们能够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晓“性命之情”,这与上篇“先识”之意是相通的。【注释】

①国:疑当作“固”(依王念孙说)。

②比肩:并肩,肩靠着肩。

③累世:连续数代。

④继踵:接踵,脚挨着脚。这句极言有道之士稀有难遇。如果纵横千里有一贤士,就可称得上是贤士“比肩”了;如果接连几代出一圣人,就可称得上圣人“继踵”了。

⑤奚:何。由:从。

⑥王者不四:称王的君主没有出现四个。这是对“三王”而言。

⑦霸者下六:称霸的诸侯没有出现六个。这是对春秋“五霸”而言。

⑧囚主相及:被囚禁的君主一个接一个。

⑨封;指分封诸侯。

⑩尝:曾经。

巍巍焉;高峻的样子。焉,词尾。

累:牵累。

刬():铲除,消灭。

休息:停止。

而佞进:疑当在上文“贤者在下”之下(依王念孙说)。佞,奸佞小人。进,受到举用。

滋泉:水名。疑即今陕西渭水。

齐民:平民。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后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反裘:翻穿皮衣。古人穿皮衣一般是毛朝外,这里的“反裘”指毛朝里穿、为的是爱惜毛。刍(chú):喂牲口的草。涂:道路。

齐人累之:大意是,给齐人为奴。累,通“缧”。本指拘系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

越石父(fú):人名。

遽:立刻。骖:驾车时辕马两旁的马。

舍:馆舍,招待宾客的地方。

绝:断绝交情。

未:未可。

不己知:不了解自己。“己”是“知”的宾语。下句“己知”,即知己之意。

向:刚才。

察实者不留声:考察人的功实,不留意人的名声。留,留意,这里有察的意思。

讥:察,查问。辞:言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