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塘诗宋词三百首 > 第23章(第1页)

第23章(第1页)

长相思

南高峰,北高峰①,一片湖光烟雾中,春来愁杀侬②。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③,相逢九里松④。

【注释】

①南高峰,北高峰:杭州西湖诸山中南北对峙的高峰。据《西湖志》载:南高峰高一千六百丈,上有塔,晋天福中建,今下级犹存。塔下有小龙井。北高峰在南高峰西北比南高峰更高。石磴改万级,曲折三十六湾。唐天宝中建浮屠七层于顶。这里南北两峰用作西湖胜境代称。

②侬:人。古禾府《浔阳禾》:“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来。”

③油壁车:四周垂帷幕,用油漆涂饰车壁的香车。

④九里松:据《西湖志》,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时,植松于行春桥,西达灵隐、天竺路,左右各三行,每行隔去八、九尺,苍翠夹道,人行其间,衣袂皆绿。

【简说】

清词人张炎说:“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字一句闲不得。”(《词源》)《长相思》小令八句三十六字,已是小令中的短幅,再加上、下片起二句,须用三字叠句,更要词人用心琢磨,自然入妙。康与之这首《长想思》显然受过前辈名词的影响。唐白居易《长相思》曰:“汴水流,洄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情景交融,千古绝唱。宋林和靖《长相思》曰:“吴山青,越山青,西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正平。”融情于景,别情无限。康词在后,对林作显然有所摹拟,然而自有独特处。明杨慎评康词道:“盖效和靖吴山青之调也。二词可谓敌手”。(《词品》)

本词以西湖山水为背景,以女性为主人公。上片道春时愁情;下片忆当年欢会。因今之愁,忆昔之欢;不有旧欢,何来新愁?上片起二句最妙:“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雾中。”南北高峰是实境,采来作叠句,妙手天成。西湖烟景,山清水秀,概览无余。下文忽作跌岩“春来愁杀侬”。“杀”同“煞”白话口气。“侬”,一作“我”解,须与“汝”相对。然此处意不合。又作“人”解。“人”指女性自己。古乐府《浔阳禾》“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来。”这一声感叹,说得决绝,不渲染,不含畜,很有民谣味道。下片忆当年定情欢会,与上片对照,是深一步写“愁”,增加了“愁煞侬”的分量。在如此小令中作对比,形成曲折,林和靖小令稍显逊色。叠句学林作,分举男女,但比林作浑成:“郎意侬。妾意浓。”足见二人相悦甚深。”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化用古乐府《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常乘车出游,有一段爱情故事:她遇到骑马的阮郁,一见倾心,约他在西陵桥畔松柏苍翠处相会。作者只取其中的某些语言和相约之事,不管其余。“油壁车轻”,一个轻字露出乘车女子的愉快心情。“九里松”正是西湖一个名胜地,适合男女幽会。“九里松”和上片南、北高峰相呼应。上片末直点一个“愁”字;下片完全以形象写欢会,都是民谣手法。康与之的《长相思》,清新自然,民歌风调,是康词中的精粹。黄中辅(一首)

黄中辅,号槐堂,宗泽外甥。祖籍婺州(今浙江金华),徙居义乌(今浙江义乌)。晚以荐得官,命下而卒。

念奴娇

炎精中否①?叹人材委靡②,都无英物③。胡马长驱三犯阙④,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⑤,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⑥,岂无高卧贤杰?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⑦。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⑨。翠羽南巡⑨叩阍无路⑩,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注释】

①炎精:太阳的别称,此处指宋朝国势。

②委靡:精神不。振,此处指平庸。

③英物:英雄的人物。

④阙:天阙。皇帝居住的地方。

⑤两宫:指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二人。

⑥草庐三顾: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⑦周发:周武王姬发。

⑧狂虏:指金人。

⑨翠羽:代指宋高宗。

⑩阍:宫门。

铓:锋芒。

【简说】

这首词写于宋高宗躲避金兵锋芒,渡长江南逃临安(今浙江杭州)期间。词人有感于**之艰危,对朝廷的不抵抗和临难苟免异常愤慨,满怀激情,和苏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原韵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词的上半阕对国势衰颓,朝中人材平庸无能表示忧虑。“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两句把不满直接指向尸位素餐的文武百官,也企盼出现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长城坚壁”。“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两句,则委婉地劝诫朝廷要像刘备三顾茅庐延请诸葛亮出山一样,延揽人材,中兴宋室天下。下半阕“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五

句对敌我双方的实力条件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新皇帝上应天时,下顺民心,又占尽地利,打败狂傲的敌人大局已定。“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三句是一大转折,“翠羽南巡”四个字似褒实贬,对高宗置大局于不顾,闻风丧胆渡江南逃,贻误了中兴的大好时机表示深切的痛惜和强烈的不满、后两句则是在宣泄自己空怀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叩阍无路”的无不奈何的悲哀。结尾两句“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似乎是在表明词人杀敌报国之心不泯,随时准备挥剑上阵,杀退金虏,中兴大宋王朝的夙愿。

在这首词中,词人紧紧围绕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抒发自己忠心耿耿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哀和愤懑。不平之鸣,随处辄发,前后贯通,起伏跌宕,一气呵成。词句虽不加藻饰,却感人至深。若用“大声镗鞳,小声铿”来概括这首词的风格特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朱淑真二首

朱淑真,生卒年不详。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海宁(今属浙江)人。生活的时代一般定为南宋,也有人认为是北宋。出身仕宦之家,相传嫁商人为妇。一生落落寡欢,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工诗词。其词多写幽怨感伤,语淡情浓,形象鲜明,风格婉丽。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减字木兰花

独行独生,独唱独酌还独卧。伫立伤神①,无奈轻寒著摸人②。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③,剔尽寒灯梦不成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