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先看哪个 > 第15章(第3页)

第15章(第3页)

嘴可以为福为祸,该讲的话张嘴便是福,不该讲的话闭嘴便是福,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却讲,那便是祸了。言传心意,该讲不该讲,要由自己的心来判断。

有一种玩偶,是三只猴子,一只蒙眼;一只蒙耳;一只蒙嘴,十分有意思。虽然它的原意也许十分深奥,但是也可以告诉我们,五官的运用是要经过选择的,怎样才能达到一种清净无妄的运用,这便在于我们的识别能力。

交朋友求益身心,教子弟重立品行

【原文】交朋友增体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显荣,不如教子弟立品行

【注释】体面:面子。显荣:显达荣耀。

【译义】交朋友如果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面子,倒不如交一些真正对我们身心有益的朋友。教自己的孩子求得荣华富贵,倒不如教导他们做人应有的品格和行为。

【评析】“面子一张皮,不着真心处”,交朋友如果是为了让自己更有面子,那么结交的只是“一张皮”而不是“朋友”。有些人喜欢和达官贵人交往,逢人便说,借此提高自己的身分。实际上,这是极愚蠢的行为。因为与人相交,贵在相知,若是为了炫耀,倒不如去和金钱交往。而如此交友,也很难得到朋友的真心相待,因为他也知道,一旦没有了荣华富贵,友情也就荡然无存。真正交朋友,必定有益于身心;在患难时,互相扶持;能共听一首西,共赏一幅画;更能忠告劝导,彼此提携,这才是真正的朋友。这岂是那些握手如握钱,皮笑肉不笑的人所能明白的?

教导小孩子,一定要着重在做人应有的品格和行为上,而不应该灌输孩子追求富贵荣华的错误观念。因为,前者教导他如何成为一个“人”,如何完成自我。如果没有前者做根本,人也不过是个衣冠禽兽罢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本”指的是做人的根本——忠信孝悌等良好的品格。可知培养孩子拥有端正的品性,非常的重要。再说,一个有品格的人,即使没有富贵荣华,仍然不失为高尚的人。

不论祸福而处事,平正精详为立言

【原文】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注释】大丈夫:有志气的男子。士君子:读书人;知识分子。立言:树立精要可传的言论。平正:持平公正。精详:精要详尽。

【译义】有志气的人在处理事情时,只问如何做是对的,并不问这样做,为自己带来的究竟是福是祸。读书人在写文章或是著书立说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立论要公平公正,若能更进一步精益求精,那就更可贵了。

【评析】一个有志节的人,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是”和“非”,最后坚持的一定也是“是”和“非”。只论是非而行事,必是“当是者是之,当非者非之。”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因为,有些奸险小人在与你共事的时候,只图一己的私利,不希望你依正道行事,而希

望你按照他最有利可图的方式做事。你若不照着做,他便想尽办法阻扰你,打击你,如果你只想趋吉避凶的话,就很容易失了正道。因此大丈夫行事,但问事情对错,有勇气承担一切祸福,不因而丧失人格。

至于读书人著书立说,贵在言辞公允客观,不可偏私武断。因为文章是给人看的,若是观点有所偏差,岂不是误导了众人?曹丕认为文章是百年的大业,一点也不差;而孔子“述而不作”,想必也是有道理的。因此,著作文章一定要客观公正,谨慎下笔,否则,率尔操觚,那有什么可看性呢?其次再求精要详细,言无不尽,这样的文章,才是最可贵的。

教子勿溺爱,子堕莫弃绝

【原文】子弟天性未漓,教易入也,则体孔子之言以劳之(爱之能勿劳乎),勿溺爱以长其自肆之心。子弟习气已坏,教难行也,则守孟子之言以养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勿轻弃以绝其自新之路。

【注释】未漓:尚未变得浇漓。自肆:自我放纵。

【译义】当子弟的天性尚未受到社会恶习感染,而变得浇薄时,教导他是不难的,因此应以孔子“爱之能勿劳乎”的方式去教导他,而不要太过溺爱,增长了他自我放纵的心。当子弟习性已经败坏,不易教导时,要依着孟子“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的方式教他,不要轻易地放弃,使他失去了自新的机会。

【评析】真正懂得爱的人,是爱之以方,而不是溺爱。因此在子弟还保持着纯朴之心时,要对他要求高些,使他养成刻苦自立的精神,这才是真爱。而溺爱会使他无法离开父母的照顾而生存,反倒是害了他,到了放纵成习,便不好教育了。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是指有合乎中道的父兄来教育子弟,使他归于中道;有才的教导无才的,使他能自觉自发。子弟就如长偏的小树,要由父兄像直木一般地去矫治他,千万不要轻易地放弃,使他任意生长。就像少年***的孩子,只要耐心地教导,给他灌输正确的观念,仍有机会成为有用的人。

处事,读书之道

【原文】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已用功。

【注释】代人作想:替他人设身处地着想;想想别人的处境。切己:自己切实地。

【译义】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多替别人着想,看看是否会因自己的方便而使人不方便;读书却必须自己切实地用功,因为学问是自己的,别人并不能代读。

【评析】每个人都容易成为一个利己的人,而不容易成为利他的人。但是处世久了,当可以了解,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斤斤计较。有时处处为己,不见得能快乐,也不见得能占到多少便宜,反而招人怨恨。因为人在为己时,往往侵犯甚至破坏了他人的利益,他日别人逮到机会,也不予你方便。所以做人要宽厚,多为他人着想,能帮助他人的时候,不要吝于伸出援手,至少也要无愧于心。

读书是自己的事,读得好,学问是自己的;读得不好,别人无法帮你读。但是,“学问为济世之本”,学问不扎实,任凭理想多高,也无法实现,即使有再好的机会,也没有能力把握住。

父母、亲戚、朋友,虽然能在各方面扶助自己,但是惟有读书,是他们帮不上忙的;因此,一定要切实地要求自己读好书,掌握真实本领,才能谈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

勤以补拙,俭认济贫

【原文】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注释】惟:只有。妨:阻碍,有害。

【译义】贫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只要力求节俭,总是还可以过的。天性愚笨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比别人更勤奋学习,还是可以跟得上别人的。

【评析】人总有穷困潦倒的时候,这倒不一定关乎才能。有时时局动荡,有时怀才不遇,有时甚至经商失败,都可能使人变得十分贫穷。贫穷的日子长

短不定,如果不节俭,很可能连短时间的贫穷也挨不下去。所以人处贫穷中更要节俭,再慢慢谋求宽裕之道,只要认真做事,总能勉强过活,而不致在贫穷的逼迫下失了正道。有的人天资聪颖,单一反三;有的人却天资愚蠢,不能一下子把很多事情学好。天资愚钝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人的聪明有先天的能力,也有后天的经验。有的人先天的条件很好,却不知后天努力,再好的天赋一旦荒废,和愚蠢的人也无差别。有的人天资不好,却努力勤学,充实自己的经验,聪明的人做一遍,他做十遍,以后的成就却比聪明而不学的人大得多。这就说明了努力和勤奋的重要性。

知足者,得其乐

【原文】凡事谨守规模,必不大错;一生但足衣食,便称小康。

【注释】规模:原有的法度;一定的规则与模式。

【译义】凡事只要谨慎地守着一定的规则与模式,总不至于出什么大的差错。一辈子只要衣食无忧,家境便可算是自给自足了。

【评析】这里讲的是一种守成之道,自足之道。任何已经创办的事业,必然有其一定的规模与法则可遵循,但是,时

日一旦久长,或传与后代,后人多不明白先人建立这些制度的苦心。有的人更自作聪明,大事更改,总不明白凡事有其相互依存的道理,若挟头不换脚,刮眉不刮须,终会变成四不像而导致失败。由此可知,光是守成,已经不容易了,若没有足以开创新境界的智慧,倒不如依照原有的法度去实施,至少不会出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