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围炉夜话小窗幽记菜根谭增广贤文哪个更适合现在的社会 > 第11章(第5页)

第11章(第5页)

【评析】山林之乐,惟仁者、智者能得之,而仁者、智者必念在本身的践履笃实,所以敢于高谈山林之乐的人,往往只是自命清高之辈。人生在世,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现实生活的解决;而解决现实问题,又往往和名利扯上关系,因此衡诸常理常情,厌恶名利之谈的人,未免矫情,甚且内心正燃着炽烈的物欲。“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这类高谈山林,不近名利的人,不只目无旁人,更可说是伪君子者流。

无为无作优游清逸

钓水①,逸事也,尚持身杀之柄②;奕棋,清戏也,且动战争之心。可见喜事③不如省事之为适,多能④不若无能之全真。

【注释】①钓水:钓鱼必在水边,钓水乃临水垂钓之意。②柄:权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既有利权,又执民柄。”③喜事:谓好事也。曹植与吴寄重书:“可令喜事小吏,讽而诵之。”④多能:谓多才也。

【译文】临水垂钓,当然是一件高雅的事,但其中还操有鱼儿的生杀大权。朋友下棋,当然是一件清高的游戏,但其中已动了争强好胜的念头。由此可见,好事不如省事来得舒适,多才不如无才能够保全本真。

【评析】十字若望禅师会说:“不想享受一切,而享受了一切;不想占有一切,而占有了一切;不想成就一切,而成就了一切;不想知道一切,而知道了一切。”庄子更说:“至乐无乐。”

这些话可以进一步说明“喜事不如省事之为适,多能不若无能之全真”。凡事不宜刻意而求,刻意而求不只有意无意会以牺牲外物为垫脚,而且等追求到手,发觉原来不过“如此”,更会有怅然若失的空虚,不然也会使自己陷入“迷境”。

春色为人间之妆饰秋气见天地之真吾

莺花茂而山浓谷艳①,总是乾坤之幻境②;水木落而石瘦崖枯③,才见天地之真吾④。

【注释】①山浓谷艳:形容春天百花怒放,百鸟争鸣的景色。②幻境:谓虚假

之境,以喻世事也。程俱避寇村舍诗:“幻境终归尽,生涯正要贫。”③石瘦崖枯:形容秋天山涧水干石头露出,树木凋谢山崖一片枯颓的景色。④真吾:谓实在之我也。在此则指天地本来面目。苏轼诗:“此灭灭尽乃真吾。”朱熹四时读书乐:“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我亦见真吾。”

【译文】莺啼花开,满山遍谷一片浓艳的春天景色,总是天地间的幻境。水干叶落,谿涧山涯一片萧萧的秋天景色。才看得出天地本来的面目。

【评析】《金刚般若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从佛家的观点看,花开花落只是造化在告诉人应以之为镜,人生原如花之易凋而已。因此,功名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保持本来面目,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水木落而石瘦崖枯”,人一生下来原也是如天地一般的赤裸裸。

世间之广狭皆由于自造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①;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②;风花云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③。

【注释】①促:短也。唐书柳宗元传:“长来觉日月益促。”②隘:狭小。③劳攘者自冗:劳攘者,劳动自扰的人。冗,繁杂,在此引申作多余之意。

【译文】岁月本来是悠长的,忙碌的人自己使它变得短暂。天地本来是宽阔的,心胸窄小的人自己使它变得狭隘。春花秋月、荷风冬雪本来是供消闲的,劳动操虑的人自己使它变得多余。

【评析】“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

一般人都难以忍受过分的清闲,但太过劳心劳力,使神为形役,也会蒙蔽了本真。有这么一首偈子:“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力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

樵夫本以采樵为生,可是当心中充满了利欲和意图的时候,反而不能看到大好风光,失去和自然一体的面目。

乐贵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远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①,烟霞俱足②;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③,风月自赊④。

【注释】①盆池拳石间:指小小的空间之中。如盆之池,如拳之石,俱言其小。②烟霞俱足:谓山水的趣味都已足够。烟霞,指山水。倪赞诗:“残生竟抱烟霞癖。”③蓬窗竹屋下:蓬窗,以蓬草编成的窗户。竹屋,用竹筑成的房屋。④风月自赊:风月,清风明月,指自然景色。梁书徐勉传:“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赊,空、空阔。杜甫水槛遣心诗:“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译文】能获得趣味的事物不必在多,盆池拳石之间,山水的意境已都俱备。能领会景色的地方不在远处,蓬窗竹屋之下,风月的情境已够广阔。

【评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眼前的事物无不自成天地。如果能够存有一颗活泼的心,放眼俱是生机,举目都有情趣。可惜世人往往舍近求远,认为名山大川、园林胜迹才是调剂身心、怡情养性的地方,而一旦身临其境,又觉得不过尔尔,更是矛盾之至。任何意境情趣。必须求诸自己胸中,陶渊明的“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句,可为注脚。

心静而本体现水清而月影明

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①;观澄潭②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③。

【注释】①梦中之梦:梦中又梦,是为迷境。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②澄潭:静而清的潭。水静而清曰澄。③身外之身:身外再有之身,是为品节、本性。

【译文】倾听深夜里的钟声,能够唤醒迷境中的人。静观明潭上的月影,能够看见自己的本性。

【评析】“性为欲汩则乱,心为物动则争”,当万籁俱寂之夜,突然传来几响悠远的钟声,在感受到一份平和之气时,心智也更为明鉴,平日所迷者,往往因此豁然顿悟。所以一位居士有一次正在想一个公案,突然听到青蛙的叫声,立刻大悟。写下“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的偈句。而当置身明潭之畔,对着静影沈璧,在感受永恒的宁静之美时,心旷神怡,不觉领悟到天地的悠悠,万化的静寂,从而看到人的本性原也是光圆可鉴的。所以佛家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来点出生命的开始。

(本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