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春秋左传注 > 第26章 审应览1(第1页)

第26章 审应览1(第1页)

审应【正文】

一曰:

人主出声应容①,不可不审。凡主有识,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为之入②,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而人生之所执其要矣③。

孔思请行④,鲁君曰:“天下主亦犹寡人也,将焉之⑤?”孔思对曰:“盖闻君子犹鸟也,骇则举⑥。”鲁君曰:“主不肖而皆以然也,违不肖⑦,过不肖⑧,而自以为能论天下之主乎?凡鸟之举也,去骇从不骇。去骇从不骇,未可知也。去骇从骇,则鸟何为举矣?”孔思之对鲁君也,亦过矣。

魏惠王使人谓韩昭侯曰⑨:“夫郑乃韩氏亡之也⑩,愿君之封其后也。此所谓存亡继绝之义。君若封之,则大名。”昭侯患之,公子食我曰:“臣请往对之。”公子食我至于魏,见魏王,曰:“大国命弊邑封郑之后,弊邑不敢当也。弊邑为大国所患。昔出公之后声氏为晋公,拘于铜鞮,大国弗怜也,而使弊邑存亡继绝,弊邑不敢当也。”魏王惭曰:“固非寡人之志也,客请勿复言。”是举不义以行不义也。魏王虽无以应,韩之为不义,愈益厚也。公子食我之辩,适足以饰非遂过。

魏昭王问于田诎曰:“寡人之在东宫之时,闻先生之议曰:‘为圣易。’有诸乎?”田诎对曰:“臣之所举也。”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田诎对曰:“未有功而知其圣也,是尧之知舜也;待其功而后知其圣也,是市人之知舜也。今诎未有功,而王问诎曰‘若圣乎’,敢问王亦其尧邪?”昭王无以应。田诎之对,昭王固非曰“我知圣也”耳,问曰“先生其圣乎”,己因以知圣对昭王。昭王有非其有,田诎不察。

赵惠王谓公孙龙曰:“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对曰:“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今蔺、离石入秦,而王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秦得地而王布总,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今有人于此,无礼慢易而求敬,阿党不公而求令,烦号数变而求静,暴戾贪得而求定,虽黄帝犹若困。

卫嗣君欲重税以聚粟,民弗安,以告薄疑曰:“民甚愚矣。夫聚粟也,将以为民也。其自藏之与在于上,奚择?”薄疑曰:“不然。其在于民而君弗知,其不如在上也;其在于上而民弗知,其不如在民也。”凡听必反诸己,审则令无不听矣。国久则固,固则难亡。今虞、夏、殷、周无存者,皆不知反诸己也。

公子沓相周,申向说之而战。公子沓訾之曰:“申子说我而战,为吾相也夫?”申向曰:“向则不肖,虽然,公子年二十而相,见老者而使之战,请问孰病哉?”公子沓无以应。战者,不习也;使人战者,严驵也。意者恭节而人犹战,任不在贵者矣。故人虽时有自失者,犹无以易恭节。自失不足以难,以严驵则可。【解说】

《审应览》八篇,主旨在于劝说君主应该重言慎言,反对淫辞辩说。

本篇论述君主应当详察自己的应对举止。文章列举了鲁君问孔思、魏惠王使人谓韩昭侯、魏昭王问田诎等六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文章指出,这些君主由于不审“出声应容”,所以言语失当,而对于那些饰非遂过之言则无从辨察。文章主张,在应对时,君主不该先开口,而应“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为之入,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这样,说者就“不敢妄言”,君主就能抓住根本了。作者认为,后三例中公孙龙、薄疑等的应对是得当的。这三例意在说明,君主言谈应对时要反躬自求,这是详察自己音容举止的正确方法。【注释】

①出声:说话。应容:脸上做出反应。

②以其出为之入:根据他外在的表现考察他的内心。

③执:掌握。要:根本。

④孔思: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

⑤焉之:到哪里去。焉,何。

⑥举:这里是起飞的意思。

⑦违:离开。

⑧过:往。

⑨魏惠上:公元前369年—前319年在位。韩昭侯:《任数》篇作“韩昭釐侯”。此处与《史记》同。

⑩郑乃韩氏亡之也:郑国是被韩哀侯(韩昭侯的祖父)灭亡的,所以这里这样说。

存亡继绝:使被灭亡的国家得以存在,使被灭绝的诸侯得以延续。

大名:使名声显扬。大,用如使动。

公子食我:人名。

大国:对别国的尊称。弊邑: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家。弊,通“敝”。

出公:晋出公,公元前4年—前452年在位,为智伯及韩、赵、魏四卿所攻,出奔齐,死于途中。声氏:疑即静公(孙诒让说)。静公名俱酒,出公五世孙,立二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静公迁为家人。

铜鞮(tí):地名,在今山西省沁县南。

举不义以行不义:大意是,举出别国的不义行为(指魏不救声氏)来为自己行不义(指韩不封郑之后)辩解。

适:正

好。饰非遂过:文过饰非的意思。遂,成。

魏昭王:公元前295年—前277年在位。田诎:魏昭王臣。

在东宫之时:指当太子时。东宫,太子所居,故用以指称太子。

诸:之。

举:提出,说出。

于:乎。

市人:指市井流俗之人。

有非其有:享有不是自己应该享有的声誉,这里指尧之知舜而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