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我们也不能冲击对方坚固设防的地区,在不能被动固守或者冲击对方阵地的情况下,我们剩下可以做的也仅仅是机动作战和偷袭。尽可能避开所有威胁到我们的武器,在对方的交通线或者侧弦寻找战机,这场战争已经证明,不携带大炮,仅仅用马刀和步枪的骑兵对我们没有任何威胁。”
“即便敌军带了若干门小炮,只要能被发现,面对拥有射程和投射量优势的我军也够不成威胁。”冯国璋补充道。
别看他平日里对战车部队颇有微词,但身为未来的北洋军阀之一,他本身的能力丝毫不弱。
冯国璋这番话十分有道理,俄国人没有装备“呯呯炮”这种高射速小型火炮,因为用如此昂贵的武器装备数量异常庞大的俄军确实很有困难。
在俄国人看来,他们需要的是重炮,可以压制对方的攻击,然后以潮水般的步兵淹没对手即可。
不管各自的意见如何,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战车营的军官们一致认为。
现在的战车部队还是要架着尾巴做人,避开一切硬骨头,专门打遭遇战和游击战。对着缺乏重武器的骑兵和后勤部队一阵暴打。
至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部队必须尽快到达乌兰察布。
现在的战车营远没有后世装甲部队那样强大,单独碰上俄军主力那就和送菜没有区别,再加上还有后勤部队的拖累。
一旦后勤部队受到攻击,损失了战车的弹药和配件,那这些保养困难的战争机器就是一堆废铁而已!
所以在结束战斗后,还没来得及收拾战场,袁世凯便急令战车部队继续向西开进,务必要赶在11月1日前赶到乌兰察布。
乌兰察布是东北军位于西部的重镇,也是抵御西部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在得知蒙古土谢图叛乱的第一时间,来自北洋李云龙部一个师约一万两千人的精锐部队来到了这里支援。
除了正规的军队以外,因为坚壁清野而集中于此的蒙古人同样有数千之众,这些人将作为后备力量和后勤人员。
同时得益于坚壁清野后,蒙古各部带来的马队,李云龙师的后勤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甚至就连沉重的105mm榴弹炮都可以连炮带弹药一起运抵。而这些远程压制火炮将在未来的战斗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然了,也得益于这些马队的支持,战车营也终于带着自己的一堆杂碎来到了乌兰察布。
在李云龙的指挥下,目前的乌兰察布被分成三部分,分别由外围环形工事群、城防工事群以及位于两者后方的重炮群。
因为乌兰察布城市过小,所以为了避免那些宝贵的105毫米远程火炮被压制,李云龙专门将重炮阵地设在侧后方,同时用于掩护自己的补给线和后路,毕竟俄国军队及其仆从军的总量是北洋守军的2倍多。而且多为骑兵,所以李云龙需要尽可能的扩大防御区,防止对方的包抄和迂回。
身为指挥官李云龙非常明白,仓促构筑的大纵深堑壕体系的前线阵地其实是很脆弱的。
前沿阵地更多的是为了消耗对方而存在的。既然是消耗,那么堑壕争夺战将不可避免,与人高马大的俄国人拼刺刀,显然是一件比较吃亏的事情。所以在来之前,李云龙专门购置了大量的战斗手枪,这种被称为盒子炮的东西在近战中威力惊人。这一点已经在甲午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即便如此,李云龙感觉还是不太够,于是他又盯上了另一种武器。
这种武器,北洋武器设计局刚刚研发成功,还在实验阶段并未量产。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但李云龙不同,他是李光宗的亲信。
而这种被严密封锁消息的武器就是北洋新制“96式”冲锋枪。
他的原型正是大名鼎鼎的德国MP18冲锋枪。
而李光宗之所以开发这种武器还是因为现实的原因,北洋的敌人实在是太多了,日本,俄国,英国每一个都是庞然大物。
而北洋再强也不过是大清内部的一个藩镇,双方的实力天差地别。为此,李光宗只能在武器上面想办法,争取通过武器的代差来缩短双方实力的差距。
为此,mp18应运而生。当然了。在这个位面上这款冲锋枪被称为96式冲锋枪。0。815米的长度,5。33千克的重量(带有32发螺旋弹鼓)还有400发每分钟的射速,让这件武器成为了近战中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