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穿越大明土木堡 > 第183章 皇上何故造反(第3页)

第183章 皇上何故造反(第3页)

朱祁镇笑了笑,问道:“朕先问你一句话,你说朕的新政,好是不好?”

“皇上,这已经不是好不好的问题,新政……”

“你先回答朕,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于谦只得回道:“新政是好的,可是,并不适合当下的……形势……”

他很想告诉朱祁镇,只要你今天敢取消科举,明天就有人敢取消你的皇位!

朱祁镇却好似并不理解,追问道:“为何不适合?”

于谦暗暗叹了口气,说道:“皇上,科举乃是我大明之根本,朝廷上上下下,包括臣在内,全部是通过科举选拔而来,此乃国本,不能动啊!”

这番话倒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明自开国以来,朱元璋对读书人的培养和待遇相当重视,并亲自立下规定,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而且,八股文的难度可不止于此,朱元璋认为,读书人都应该读孔孟,读朱熹,不能自己随便发挥,便要求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从此之后,八股文便成为读书人毕生的追求。

朱祁镇对于这个制度的利弊最为清除,八股文经常被后世所诟病,批判,可是,在明初,这个制度并非一无是处。

科举制的重要作用在于将选官用人的权力收归中央,避免门阀产生,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

通过科举制,使全国各地的士子都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促进了社会流动,有效的维护了大一统局面。然而,要想充分发挥科举制的作用,维护考试公平是一个关键。

试想,如果以诗赋取士,主观性太强,很容易导致唐朝时考生向王公贵族请托的弊病。

若考试范围没有限定,则出身寒门和偏远地区的读书人肯定无法与那些出身富裕、处于发达地区的人竞争,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因此,朱元璋才会规定了固定的格式,固定的要求,这就是八股文。

通过严格的格式规定,考官评卷时根据格式和内容可以快速的做出客观评价。

还有就是考试范围,八股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范围窄,对于寒门士子而言,这些书普及率较高,容易得到,使得参加科举的士子不论贫富,身处何地,都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当然了,这样做的弊端也很大。

如果一个头脑不是很灵光的,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科举,只顾埋头四书五经与八股,知识面狭窄,不仅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

这样的人,只能变成书呆子。

因此,朱元璋在制定科举的时候,在最后一关的殿试,却突然放弃八股作文,改为策论。

通过策论,就能把书呆子排除在外,当然了,若真是书呆子,大概率到不了殿试。

就算不是书呆子,因为科举只考八股,读书人当然也只会作八股,这就导致他们在其他方面,比如说自然科学等方面一窍不通,若有人研究这些,也会被当做奇技淫巧,为人所不齿。

如此一来,这些读书人虽然读了圣贤书,可是,除了顶尖的那一批能登上庙堂,其他大部分,终其一生也只是个普通人。

他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书本里的知识也不能当饭吃,后世说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这个意思。

考不上的,至多回到家乡做个教书先生,或者去大户人家做个账房先生之类,除了能勉强户口,此生再不会有什么前途。

朱祁镇当然知道,科举不能轻举妄动,这其中关系到的是天大的蛋糕,全天下的士大夫都在分这块蛋糕,若是少给他们切一块,或许还能接受,可是,直接将蛋糕端走,这些人肯定跟你急眼。

“关于科举,朕并非要完全取消,而是改制,单纯考校八股文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治国理政,不是四书五经那么简单的,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账目统计,四书五经之中可有?”

于谦一愣,回道:“账目统计……不过是一些算术问题,并非什么高深的……”

朱祁镇突然话锋一转,说道:“既然算不上高深,想必……你这个进士出身肯定是绰绰有余了,这样吧,朕给你出道题,你算一算,如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