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买活虾怎么保存 > 1029 权利令人面目全非(第1页)

1029 权利令人面目全非(第1页)

差距越大,反而越是好事?

兄长的这个观点,对于信王来说,的确是相当陌生的,吃惊之余,他也立刻感到了自己的不务正业——在刚来买地的数年时间里,大概是那时,敏朝犹存消灭买活军的指望,至少就领土来说,双方的对比尚还悬殊,那时的信王,仍有身为藩王的自觉,虽然也难免被买地诸多玩物分心,但总体来说,还是以高屋建瓴的角度,对买地的世情进行观察。

在当时,他挑选各种素材,录制仙画,给京城送去时,意图传递的,仍然是自己在政治上的见解和观察。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是买地越发强盛,而敏朝这里日益衰弱,天灾人祸更是频频,以至于不得不一步步地更加依靠买地——如此,随着胜算的减少,自己的心思,似乎也就逐渐地产生了飘移。

到现在,很多时候,信王录制仙画时,完全只是在考虑技术和审美上的细节了,对于政治含义,反而变得相当的迟钝,就比如说对海军早操,他固然也经常前往观看,但那是因为要寻找良好的拍摄角度:在这件事上,几乎所有经常有资格拿手机进行拍摄的仙画师,都处于一个动态的竞争和挫败之中,理由是显然的,那就是手机很难完成六姐的要求——又要拍到全景,又不能把船只拍得很小。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能满足六姐的要求。

信王这里,虽然并未受聘于任何一个报刊,但也经常主动向这些报纸供给优良照片——拍到好照片被采用的话,仙画师是有额外报酬的,同时也会登上报纸著名,对绝大多数仙画师来说,稿酬不是大问题,能拍出好照片,并且全国刊行,这才是让他们有成就感的事情。就算大多数读者不会留意仙画师的名字,但这也足以让他们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享受胜利的滋味了。

明明是和兄长一起前去观景台,但自己所见的是如此浅白,兄长却能思考整个华夏的未来,把握大势……信王心中,不无羞惭,却也有一种复杂的放松感——只要一想到兄长在位,敏朝的将来有他把舵,而华夏的将来,则有谢六姐操心,这些重担也毋须他来承担,他就有种侥幸的心情,还好,还好,否则,此刻当要更羞惭十二万分,只能迫着自己勉力上进,而不是如今这般,只需要听兄长发表高见,自己应和几句即可了。

“兄长是怕……差距若十分接近,那战事便近在咫尺,差距越大,反而越不容易开战?”

毕竟也是伶俐之辈,从小来到买地,视野更是开阔,一旦把心思收回来,略加思索,信王也有了些头绪,“的确,试想秦末群雄并起,细究心思,无非是‘彼可取而代之也’这句话罢了!如今的买地为何安稳,甚至华夏诸地,各将门地主,都安分守己,只以维护一方安稳为念……除了买地源源不绝,对外供给的高产粮种之外,还有就是这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之比较,自惭形秽的巨大差距了!”

“动乱在民间的根本土壤,就是粮食供应不足,维生需求都不能满足,那就要乱起来杀人了,消灭了根本矛盾,就算原王朝的秩序逐渐崩溃,也不容易陷入大范围的动乱之中。但这不能说是完全消除了动乱的可能,因为,还存在着来自上层的动乱需求——通过暴力实现权力的再分配,每逢王朝末年,必有军阀割据,经略一方,就是有了对更大权力的野心。”

分析到这里,信王也完全明白过来了,“将阅兵式录制为仙画,往各地放映,就是为了消灭这些没有滋生,或者已经滋生而暂没有显露的野心,让如今相对安稳的环境维持下去……如此,不但对民生有益,对买活军有益,甚至于对我大敏也是有益无害的事情……”

敌人越强大,反而自己这里能收到越多的好处?这种反直觉的结论,初听荒谬,但越是细想却越有道理,信王道,“不论差距多小,买活军的武力肯定都是华夏第一,那些能力有限的地方军阀,比起直接挑战买活军,肯定会来撕咬我敏朝的地盘……在对天下的竞逐之中,越是弱小越是危险,反而越是要指望局势稳定,指望位居第一的势力能拥有绝对的优势,镇压住此刻的秩序……”

当然,这种思考逻辑的前提,是已经放弃了对最终胜利的幻想,以弱者的心态来看待如今的华夏政治了,但信王没有因此苛责皇帝,差距的确是存在的,而且越来越悬殊,他在买地居住了这么久,对这点的感受比任何人都深刻。兄长并非没有努力过,事实上,他已经做得比太多人都好了。

试想,如果兄长从一开始就不肯正视二者的差距,沉浸在帝国之主的傲慢中,执意要在江南和辽东两线开战的话,那……现在华夏是否全属于买活军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敏一定会成为历史,六姐只需要亲自来到大飞剑射程之内,一个大飞剑术,就能把整个敏朝中枢全部斩首,到时候,信王也必然不能幸免,整个华夏陷入战乱的话,死的人一定会比现在更多得多了。

如果拒绝正视差距,冥顽不灵,他们就不会见证到故事的结局,会死在战事开始后不久,而只要正视差距,那么无限绥靖,甚至演变为投降、速降主义,越来越叛逆,到最后,把自己完全从孝文化中解构出去,甚至变成最大的叛逆者,把祖宗排位所在的奉先殿,如此极具象征意义的建筑,都当成了政治筹码来运用……这就是必然的结果。

到了这一步,皇帝和信王这对兄弟,已经不再是因为血脉传承的正统而仍居于高位了,他们正一步步地和原有的秩序分裂,从原有秩序的受益者,变成了叛逆者,成为了亲自对儒家道统挥下屠刀的人。兄长依旧能够坐在皇位上而安然不动,没有死于各种意外,除了他周密的安防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拥有谢六姐的背书——买活军需要他在这皇位上继续绥靖!

看似位置不变,但其实根基,已经转移到了买活军的武力之上,这样的一个傀儡皇帝,如何能不希望它寄宿的根本兴旺发达,希望买活军的武力,越强盛越好,最好吓破了抵抗派的胆子,震慑住在九边、辽东等地的将领,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依旧服从于敏朝的管辖呢?

“兄长所言成理!”

想明白了这一层,信王立刻也就理解了皇帝在观览海军时的狂喜了,买活军越强盛,皇帝的日子也就越好过,越能把那些潜流中阴魂不散的抵抗力量压制得喘不过气来,“是小弟想得浅了些,我们两宗,同气连枝,目标也是一致,都是为了百姓民生,我们的敌人,在内在外,没有丝毫不同,买地强盛,对我们来说,自然是好消息了!”

“你算是明白过来了。”皇帝点了点头,意味深长地道,“你我兄弟二人的根本,粗看似乎在北,细想却是在南,我是比六姐还怕买活军怠懈了脚步,不能走在所有人前头啊!”

兄弟二人……

信王的头还没点下去,便若有所悟,看了皇帝一眼,“兄长……”

皇帝的根基,在于六姐,信王的权势则来源于皇帝,如果皇帝驾崩,身为年长叔王,又在买地多年,他的处境必然异常尴尬,这是因为皇长子已经长成了,且是帝后所出的嫡子,在很多时候,他天然的权威仅次于皇帝,这也是为何许多朝代,皇帝、太子之间很难做到父子两不疑,反而彼此猜忌,甚至很多太子被逼得起兵造反。作为离皇位最近的人,理所当然也要承接皇帝最多的疑虑!

尤其是如今的兄长,地位就更加尴尬危险了,他是儒家道统决定的天子,却彻底地成为了儒家的叛逆,那么,缺少了代言人的利益团体,自然会选择拥戴另一个潜在的继承人……

“兄长,这一次孤身南下,嫂子和侄儿们都留在京中,是因为……”

如此规格的出使,此前是没有先例的,后妃皇子,带不带都有说头,当然,不论如何太子肯定不能带,太子要监国,否则,御驾离京时还是好好的,出去了回不来岂不尴尬?

鉴于太子年幼,唯一一个近亲藩王信王又长期出使在外,留下皇后垂帘,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不得不说,世风的侵染,是无孔不入的,敏朝一直极少有后妃垂帘的现象,外戚的权势,更是被削弱到不值一提,但因为南方买地大肆任命女官,乃至敏朝也开了女特科,到如今皇后垂帘反而显得很自然了,压根没有遇到丝毫的阻力。

信王之前,都是如此理解皇后、太子留京的,直到此刻才品出了深一层的含义,再结合兄长前几日突然擅自剃头,他不由得有了个荒唐的猜想,张大嘴讷讷问道,“难道——难道,兄长,难道您的头发——”

难道是因为收到了京中政变的消息,知道自己不太可能回得去了,这才剃头的么?!只是消息一时还没有外传,因此羊城港这里的使臣们还一无所知罢了……

他虽然没问出口,但皇帝却是心领神会,失笑道,“不是,真就是因为天冷了,每天洗头怕生病,不洗头,汗味又太冲了。你也别想太多了,京中必然是无事的。”

因何如此笃定?要知道,如今敏朝的统治逻辑根本是完全畸形的,一个设计在传统地主生产关系上的政权,主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设计中的基层权力点,凭什么服从你?必然会想方设法地和你作对,而这种无所不在的反应力,它的能量甚至大到足以对买地的统治都产生冲击的地步。正是因为身居买地,逐渐远离了权力中心,信王才看得越发明白——连六姐都头疼,你凭什么说自己就一定不会出事?!

“不是因为我对自己有信心,而是因为买地不愿让我出事。”

大概是看出了信王的怀疑,皇帝又凑在他耳边低声说了一句,“只要六姐不点头,那些人最多是在太子出阁读书的事情上做文章,还没有切实政变的能力!”

即便有了这样的计划,皇帝和买地联手,也能完全压制消融在无形之间。信王透了一口长气,微微放在心上来:当然,万事依靠买地,皇帝的权威会进一步下降,但倘若矛盾已经激化到一方要不管不顾地发动政变的地步,那这些细枝末节,也就顾不得了。

“太子出阁读书,仍旧是以旧学为主,兼修特科……这也是兄长有意为之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