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医武传奇免费阅读目录 > 第266章 阳明证(第1页)

第266章 阳明证(第1页)

第二百六十六章

现在我写一写阳明证,在《伤寒论》中,阳明证的总概述就是四个字“胃家实也”,这里的“胃家”不光是生理方面的胃,而是包括胃在内的所有肠胃系统的统称,“胃家实也”意思是肠胃系统中有积实,这积实来源于三种,第一种是前医之过,在别的病证中,误治或者汗、吐、下太过,使得肠胃津液不够,造成了内实;第二种是太阳证或者少阳证没治好,传到了阳明方面;第三种是脾阴不足,使脾为胃行津液的功能受到制约,造成内实,这在中医上有个独有的名词,叫“脾约”。

在诊断阳明证时,依据是《伤寒论》中“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和“阳明脉大”这两句话。

这第一句是外证,指阳明证的表现是身体发热,出汗很多,怕热不怕冷。

太阳中风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阳明证是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点是有区别的。

这第二句话是脉证,阳明证的主脉象就是脉比较大,搏起有力,在《伤寒论》中关于阳明证的脉象,有些条幅中说成脉浮,这里的脉浮和太阳证的脉浮不一样,太阳证的脉浮是脉在表面,如木头漂在水上一样,轻按即得,重按无力或少力,而阳明证的脉浮则是为大浮脉,轻按即得,重按有力。

所以说,在临床诊治中,将阳明证误诊为太阳中风证是因为对太阳中风证和阳明证的外证和脉证不熟导致,太阳中风证是脉浮缓、发热、汗出、恶风;阳明证是脉浮大,身热、汗出、不恶寒而恶热。我曾见过好几位医生将阳明证误诊为太阳中风证,误用桂枝汤,将小承气汤证治成了大承气汤证,这实在是不应该。

说完了阳明证的总纲,再说一说阳明证的具体分类,我认为阳明证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阳明经热证,第二类是阳明腑实证,第三类是阳明发黄证,第四类是阳明胃寒证。

第一类阳明经热证中,主要有三个处方,分别是上焦有热的栀子豆豉汤;中焦有热的白虎加人参汤;下焦有热的猪苓汤。

第二类阳明腑实证中,主要有四个处方,分别是腑有热的调胃承气汤;腑有实的小承气汤;腑既有热又有实的大承气汤和“脾约”的麻子仁丸。

第三类阳明发黄证中,主要有三个处方,分别是清热利湿退黄的茵陈篙汤;护中清热利湿退黄的栀子柏皮汤;去表邪兼清热利湿退黄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第四类阳明胃寒证中,只有一个处方,就是吴茱萸汤。

由于篇幅的关系,也避免学术类东西写多了,恐惹读者厌烦,所以在这里我暂时不详细写这四类证共涉及的十一个处方,在后文书治疗篇幅中,我在详细写这些处方。

我在这写一写糖尿病和单味大黄,糖尿病在中医上叫消渴病,脉象是数脉为主,在我小时候,我家乡的人对糖尿病这名词还不是这么人尽皆知,当时都是将这类病叫消渴,这消渴病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上消---渴证,就是人非常渴,不管喝多少水都不解渴,有句形象的话这么说“渴饮白杯不解渴”;第二类是中消---饿证,就是人很饿,不管吃多少东西,都觉得饿,也有句形象的话这么解释,是“饥吃百碗不解饥”;第三类是下消---肾虚证。

第一类上消---渴证,其实就是肺热津伤所致,用白虎加人参汤做加减治疗,用石膏去肺热,用知母、粳米、人参补肺之津液,用甘草补中益气。关于此处用的人参,下段中我再解释。

第二类中消---饿证,是胃炽热所致,我师父是以白虎加人参汤加大黄这方剂做加减治疗,其中用石膏、大黄降胃热,用粳米、知母、人参补津液,用甘草补中益气,当然,我师父用的人参不是现在用的东北参,用的是党参或者是西洋参。

其实在伤寒论中的人参,大概率都不是东北参,因为张仲景时代,东北地区不属于汉朝,同时战乱频发,东北参在那个时代是“进口货”,对于平民百姓可能是奢侈品,再一个,东北参补元气的力强,补津液的效果远不如党参和西洋参,在消渴证中用人参会增燥。其实,现在也可以用东北参,毕竟市面上的那些个人参功效远不如野山参那么强。

再说说大黄,在白虎加人参汤加大黄这方剂中,大黄不是后放的,大黄是跟别的药同时煎煮。大黄后放是取其泄下之力强,同时煎煮只是为了取其性寒清热泻火之故。

第三类下消---肾虚证。是肾虚精亏所致,主要用桂附八味丸做加减,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此证用生地黄,不用熟地黄,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关于熟地黄,我不做多的解释,因为我要做多的解释,绝对会伤及部分人的利益,读者们中如果有中医执业医师,我希望你在补肾时将熟地黄改为生地黄,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我在这里说生地黄时,有些人会说生地黄性寒,吃了会拉肚子,我想说的是拉肚子总好过吃了你的药身体一点反应都没有,同时在桂附八味丸中,生地黄性寒,但桂枝和附子是性热的药啊,寒热互补嘛。

说到这里,我已经说的很直白了,再说下去,真要损害部分人的利益了,现在的中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健脾祛湿和补肾,健脾祛湿我在前文中讲了,补肾方面我在前文中提了,现在再提了一笔,我想大概率我也写完了,此篇与其说是在写阳明证,倒不如说写糖尿病比较贴切。

原理就是这样,至于用药,各派中医师略有不同,但无外乎就是那么几种药,翻看各名家用药,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罢了。

我写的这部分或许对部分中医爱好者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因为我没有详细写处方和剂量,我想说的是处方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万能的处方,因为人跟人不一样,汝之良药为彼之毒药,中医是一人一方的医学,切不可将别人的处方照抄过来使用。

如果自学中医,我觉得还是得从理、法、药、方这个顺序学起,“理”就是病理,这方面《黄帝内经》和《难经》是首要研读的书。

“法”就是治法治则,这包括六经辩证、八纲辨证和五行传变,这方面应该多研究《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因为六经辨证是根本,即简单又实用,后世大部分医学书籍搞得很玄很复杂,甚至有些后世医家为了显示自己有很多学问,将易学和玄学方面的名词搬至中医书籍中,这更加让读者迷惑,让读者学起来更加吃力,读多了只会把人搞得云里雾里,正所谓圣人已删繁就简,后腐儒们却硬要添上,真是穷酸腐儒,八股余孽。

“药”就是药学,这方面《神农本草经》是首要研读的书,因为《伤寒》和《金匮》中用的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来源于《神农本草经》中。

“方”就是方剂,这方面《伤寒》和《金匮》也是首要研读的书,只有搞懂了仲景先师的用药思维和理念,才算是有了经方思维。

至于有些读者说看不懂这些书籍,我想说的是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讲这类书籍的视频很多,其中不乏有几位值得让人尊敬的名家大师,这几位名家大师确确实实是手里有真本事,对疾病有硬手段的,多多看他们的视频,总是有收获的。

好了,就此打住,我们故事继续。

等我们三人回到博和的别墅时,门口停了二十辆一模一样的奔驰车,只是车牌不一样,一看这些车,就知道是娶亲的车队,因为每辆车都装扮了。

我暗自思考着,等明天早晨去娶亲时,我一定要开最前面的那辆车,绝对帅,绝对酷。

进门后,我看见客厅里坐满了人,找了一圈,没找见师父,跟马玉军打听了一下,得知师父在三楼的一间卧室里。

我带着钢弹(大个子)上了三楼,进门后看见师父和一个年龄在七十岁左右,一身儒雅之气的老者坐在一起喝茶。

师父见我,介绍道:“博文,这是你的刘爷爷,赶紧问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