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队是一位名叫韩有德的中年工程师,他在听取了许宁关于新磨削设备的概念后,显然被这个创新的想法所震撼。
韩有德几乎本能地说出了一串外文短语,听起来有点复杂。许宁没听明白,反正不是英语。
幸运的是,对方很快意识到这一点,拿起桌上的一支铅笔,在绘图纸上迅速画了起来。
韩有德的绘画技巧显然比许宁强多了,即便没有使用任何测量工具,他画出的线条依然非常直且整齐。
“许……”
“我叫许宁。”
“许宁同志提到的这台设备,我在十几年前去东德进修时就见过。用德语来说,这叫做流体磨料加工或磨粒流加工。”
韩有德边说边继续作画,几分钟后,一台机器的轮廓已经清晰地呈现在纸上。
“这种磨削技术原理简单,设备也不复杂。除了夹具需要根据具体零件定制外,其他部分的设计大约四到五天就能完成。”
听到这里,周围响起了几声惊讶的倒吸气声,许宁自己也忍不住惊叹。
“这么快?”
他问道,心中同样充满疑惑。这样的速度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这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机床本身设计非常基础,没有高速旋转部件或高压组件。
即使直接复制我在东德见到的那台设备,再用二十年也不会过时。”
韩有德将铅笔随意放在桌上:
“真正的挑战在于磨料的比例调配和控制系统的设计。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这项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国内了解的人也很少的原因。”
“由于柔性磨料的特性,几乎每种工件都需要专门设计。
在东德看到的那台机器是用于加工高压共轨管的,虽然设备可以自由参观,但磨料配方是严格保密的。
据说他们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最适合那个零件的解决方案。”
“别担心,这部分工作正是常工的专长。”旁边有人插话道。
“看来这个工艺确实大有可为。”有人评论道。
韩有德抬头看了一眼许宁,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并未多言。
尽管之前从未接触过磨粒流设备,能够想到这个解决方案已经相当不易了。
“开工吧。”
虽然410厂和盛京第一机床厂是项目的主导方,但它们并不具备进行数值模拟的条件。
幸运的是,601所目前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十一号工程,计算中心与俄方专家合作,专注于苏27设计资料的电子化工作,因此暂时没有繁重的计算任务。
于是,许宁得以回到601所借用几台工作站和包括林欧华在内的三位同事。
离散元法虽在理论上与连续有限元法有所不同,但对于已有基础的团队成员来说,并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就能理解任务。
特别是林欧华,最近几个月的进步令人惊讶,从最初连纸质资料电子化都感到困难,到现在已经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