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开局一头基多拉最新章节 > 第136章 意外到底在哪里(第2页)

第136章 意外到底在哪里(第2页)

巴尔干半岛相邻的两个欧洲强国,表示要进行干预,一个是俄国,另一个是奥匈帝国。但英国政府坚决反对,决不允许俄国以此为借口再次进军巴尔干。

危机不断酝酿,俾斯麦在里面搅风搅雨,以利益不相关方的身份,频繁约见俄国和奥匈帝国公使进行协调。最后爆出,俾斯麦签署了一笔借给俄国1亿卢布的贷款。

他们的外交活动无人得知,但不难猜测,俾斯麦这是怂恿俄国出兵啊,俄国一旦出兵巴尔干,那么英国肯定插手。如果奥匈跟俄国联合出兵巴尔干,那么就是英国一对二,至于法国,暂时没有进行军事行动的能力,还得担心德国趁机干他。

英国一对二,单挑奥匈加俄国,她有这个实力吗?

刘勇强兴奋的吃着瓜,期待着局势的进一步发展。俄国内部反应激烈,开始做一些战争准备,比如给图拉兵工厂下了大笔订单,俄国人也完成了装备更换,从美国引进了一款后装步枪,叫做伯丹步枪,设计师名叫伯丹。装备水平达到了欧洲主流。

但奥匈帝国却罕见的平静,他们在普奥战争后也完成了换装,而且比其他国家更进步,他们直接从前装枪换成了后装枪,名叫温德尔后装步枪,他们的兵工厂暂时没有动作,并没有紧急生产弹药,意味着奥匈似乎不打算参与这场战争。

还有一场意外,英国人在南非又跟布尔人干起来了,听说是为了争夺金矿。这件事刘勇强倒是没怎么注意,因为南非的事情,显然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怎么看都不符合意外事件有利于自己的条件,这既没什么好处,也没什么坏处。

国内问题也没什么大的变化,就是传出了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旱灾的情况,一整年都没怎么下雨。这给左宗棠带来了麻烦,他还在新疆平定叛乱,阿古柏已经死了,怎么死的众说纷纭,又说服毒死的,又说被人暗杀的,他死后他的残部爆发了混战,左宗棠已经趁机收复了南疆大部,只剩下和田和喀什两个据点。难度也不是战斗本身,而是后勤问题。

左宗棠已经多次要求修建从西安到新疆的铁路,并以俄国修建的伊利铁路警告清廷,一旦俄国人的铁路修到新疆,新疆将不为大清所有。这才引起了清廷上下的重视,英国又适时跳出来表示愿意帮助大清国修建这条铁路,同时索取铁路两侧30公里的探矿权。

出于对俄国的恐惧,以及铁路已经在闽辽运行多年,清朝官员虽然腐朽,封闭,但无法无视这么明显的便利工具。修铁路的呼声越来越高,李鸿章似乎别有用心,竟然不支持。这明显是出于权力斗争,西安修铁路那是左宗棠的政绩,直到实在扛不住舆论,洋务派内部已经将修铁路看做对抗俄国入侵的手段,这也是洋务派的立足根本,各地洋务派权力支持,李鸿章见大势所趋,转而提出了修建一条从北京到西安的铁路。理由是,如果没有通往西安的铁路,即便西安跟新疆连通,朝廷也没有余力往新疆送太多兵力。

但交给洋人修,不如自己修,李鸿章提出自建。

清廷一番决议,最终通过决议,出于平衡,由李鸿章负责修建从北京到西安的铁路,左宗棠负责修一条从西安到乌鲁木齐的铁路,但资金需要两人自筹。

随后两人的动作出奇的一致,发出铁路章程,然后在上海招股,各自筹集到了3000万两巨资。

这就怪了,两条路线距离相差很大,结果都要用同样的资金。李鸿章修的京西铁路,每公里报价高达9万银元,相当于6万多两银子,哈大铁路每公里也才4万两,当时法国人修建的时候甚至进口了所有铁轨和车辆。现在李鸿章也好,左宗棠也罢,都采用钢轨,是从大连造船厂和施耐德公司采购,比以前便宜多了。

这其中猫腻,所有人都知道,但没人敢说出来。李鸿章也未必都是装进自己腰包,那些支持他修铁路的势力,那个不从中捞点钱?谁知道戳破后,会牵出那个王爷来。

他们不但不约而同选择在上海筹资,连技术人员都雇佣的闽辽工程师,这几年闽辽工程技术力量进步极快,中国人似乎有修路建桥的天赋,现在已经完全能够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造大多数工程。

钱,人和技术都齐备,铁路开始的很快,光绪元年初筹备,春天就开工了。李鸿章昂贵的线路主要走的是华北大平原,左宗棠的线路却要穿越西北连绵山地,而且李鸿章的铁路穿过的都是人口稠密地区,进口材料也更加便利,左宗棠从一开始就陷入麻烦,运输材料去西安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年中,李鸿章的铁路已经从北京到了通州,并提前试开一段,邀请朝廷大员试乘,可惜应者寥寥,修铁路在满清朝堂是一起政治事件,结果不重要,态度很重要,最终只有一批洋务派官员去试乘,其中包括已经被打压的抬不起头的恭亲王奕欣。至于让慈禧去坐火车,想都别想。

刘勇强觉得这应该也算是意外,毕竟满清真正下大力气修铁路,那都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事情了。

喜欢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请大家收藏:(xiakezw。com)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