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赵姝媛是谁? > 遗书(第2页)

遗书(第2页)

他讶然望向我:“你知道?”

“我,我原听说过此人才名。”不仅如此,我还知道他将在这个天禄阁编纂出说苑、战国策、山海经、楚辞等作品,并且在这里写出列女传,这可谓后世女德标准的先驱。

我轻叹道:“陛下真是惜才,知人善任。不过,此人言语似对妇人颇有偏见。”

他轻轻笑了笑:“他虽迂腐,但是为直臣。朕并非忠奸不分之人。荀子曰: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他方才之言,朕不会放心上,你亦不用对此挂心。”

我点了点头:“齐桓公尊王攘夷,楚庄王一鸣惊人,终究是因为他们的政治手腕,而非后宫妇人一朝一夕苦心劝诫所能成就的,所谓一语点醒梦中人,也只是因为他们厚积薄发,时机成熟,伺机而动而已。若是政治无能,后宫里再多卫姬樊姬也无济于事。不然,都把谏官收入后宫之中便好了,这样人人皆能成明主,成大业。”

“那谁还敢踏入后宫一步?后宫里若皆是唾沫横飞、蹬鼻子上脸的谏官,朕恐怕日日噩梦,所谓大业,不成也罢。”他笑着接过了我的话。

我也一扫刚才被人无端指责的不悦,噗嗤笑了出来。

随着他往前走,沿着木质的阶梯拾级而上,每往上走一步,藏书阁便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展现出一分真颜。

一列一列望不到头的书架上,千卷万卷的竹简排列有序,像是一座座厚重的书山。

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汉之初承秦制,同时也承继了秦朝的挟书律,直到惠帝时期才废除。百家争鸣的思想珍宝付之一炬,多少珍贵书籍散佚无踪,汉武帝令丞相广开献书之路,而当今陛下又令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一代代的努力,于是才有了我眼前这样一个高山巍巍般的藏书圣殿。

越是与这位帝王接触,越觉得史书之偏颇。

“我只希望什么时候在你心里,我不是酒色之徒,不是无道之君。我也能有什么让你称道之处。”他对我说的话又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那真的是一个梦吗?

还有那一句“你想让我成为一个明君,你便看着我成为一个明君”,真的能做到吗?

我从面前的书架上小心翼翼地取下了一卷书,陈墨的香气与陈年的霉味一同钻进鼻孔。竹简已然古旧,竹子的原色已经淡退了不少,反让墨痕更加突出。上面字迹却让我难以辨认,并非小篆,也非更接近于甲骨文的大篆,而是头粗尾细,形如蝌蚪,笔划微颤。

我一遍一遍看着,一字一字看过去,像是欣赏着上古画卷,越看越觉得浑然不解,甚是奇特。

“这是什么?”

陛下的目光略略在书卷上停留了一会儿,抬眸与我说:“这是……古文。”

听古人说出“古文”二字,我有几分惊讶。小篆与隶书之于我,已经是老而又老的文字。

“古文?有多古老?”我不禁问道。

“此乃秦以前的文字,也许始于周代,如今已经罕见。按此处的分类,这应当是尚书。世人皆以为古之尚书已经亡佚,直到此书重现于孔子旧宅。如今刘子政父子勘校书籍,以期召有才之士能破此古书。”

他顿了顿,又说:“刚刚看你读这书卷如痴如醉,以为朕的后宫里又要多一位才女,且是百年不遇之才。”

“我无论是诗词歌赋,经史哲学,都是虎头蛇尾,浅尝辄止,更无良师指引,一知半解,从未钻研,不成体系,按照你们的标准,我这算是——最多算是,大略识得几个字罢了。可如今,连几个字都不认识。”我放下书卷,自嘲道。

他忍不住笑道:“只是认识几个字罢了,这些字可曾认识?”他指了指一旁的书卷,上面的文字皆是篆体。

原是他早知我并不识得篆体,才在写诗之时改用了隶书。心里刚升起一丝感动,又听见他笑得不能自持:“方才只是随口玩笑一句,你当真以为朕在夸你?”

我满脸绯红,又羞又恼地拿起手里的书卷欲往他身上拍去,他侧身躲开了:“你今日倒是与寻常不同,为何如此谦虚?”

“那是因为……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我用手指了指旁边书架上几卷书,竹简的侧面标着一个“易”字,这个篆体字我认识,此书应当是周易。

“书籍越多,显得我越浅薄。正如,所知之事越多,便越觉得自己渺小。不过是天地一蜉蝣,沧海中一粟。天行其道,可能因一蜉蝣而改变分毫?”我怅然道。

“你可是知晓天机之人啊,怎会渺小?”他半开玩笑地说。

我想起了那日对测字先生的驳斥之言,便嗔怪道:“陛下此言,可又是在讥我?即使真知晓天机,若是无力改变,知有何益?反而平白添愁罢了。”

“朕非讥你。”他却敛了笑意,看着我的眼睛,正色道,“只是好奇,尝言,只信人定胜天的女子去哪里了?”

我怔怔地不知如何作答,只听他又缓缓道: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以此尚能涉川渡险。怀以敬畏之心,慎终如始,何愁前方险阻,不可成事?”

“陛下之教,我记下了。”我朝他感激一笑,行福道。

他笑着说:“此乃圣贤之教。你若有心读书,朕便帮你寻一些书卷。吾等在这里多时,恐怕耽误了秘书郎的勘校。不如一会儿随朕去用了饔食,再行念书。可好?”

话音未落,他伸手轻轻拍了拍我的脑袋:“别饿着肚子,影响了记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