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夺权篡位的电视剧 > 第 56 章 明末下13(第3页)

第 56 章 明末下13(第3页)

啥玩意儿

朱元璋和朱棣出现了同款疑惑。

宋濂刘伯温这些大儒文官也在心里暗暗纳闷陛下让你作诗填词是给你脸,一旦获得赞许还能把诗词刊印下来,说不定就流传后世了。

怎么还给脸不要脸呢

奏疏很长,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首先是老套路,欲抑先扬,先夸一下皇帝张灯放烟花之举大概是为了讨两宫皇太后的欢心,虽然孝心还是可嘉的,但这种糜费巨大的玩乐之举并不值得提倡。

而且众所周知,两宫太后恭俭慈仁的德行闻名天下,怎么可能会以这种事为乐呢

接着又指出现在天下不宁,各地战乱、灾害时有发生,朝廷财政吃紧,正是节衣缩食共度艰难的时候,两宫皇太后也应当与天下同忧。

然后话锋一转,悲愤得说道“陛下你不该这么侮辱我们啊,我们职责是“论思代言”,是给教坊致辞的宋祁、苏轼之流能比的嘛写这些玩意儿不仅是对陛下您不敬,也是自取其辱。”

我估计成化收到奏疏肯定一脸懵逼,不知道自己哪里捅到这些清流的x点了。

实际上洪武、永乐、宣德年间,皇帝经常召集翰林们一起喝酒、吟诗作词,有什么节庆或者重大场合,写几首应制诗词再正常不过了。

就连宋濂那个心里有大元的家伙,都曾多次参与朱元璋的诗酒盛会,很多时候还喝得醉醺醺的,应制诗也作过,当时都以为君臣相处融洽的乐事,可没人说这是侮辱不敬。没想到到了成化年间,这些人还端起来,架子摆得够高啊

宋濂求求了,放过我吧。

他已经感受到陛下不经意间瞟了他一眼,那眼神里的寒意让他不自觉打了一个哆嗦。

奏疏的最后,他们还表明心迹,以示自己的忠诚正直之心,建议这等事就全部禁止废除了吧

成化看完后很生气。

元宵张灯、翰林儒臣应制撰诗,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事。说他们“不通典故,妄言讥议”,等于就是说他们狗屁不懂,胡说八道,根本不配在翰林院当官

所以最后把他们几个打了一顿,贬到犄角旮旯去了。

但是翰林这些清流的膨胀,也能管中窥豹了。

朱元璋心里暗叹真是反了天了

当然,清流浊流这两条路也不是完全的泾渭分明,也有一些翰林会主动申请外放,去地方做出一番成绩,然后风风光光的回京担任六

部高官,或者也有不是庶吉士甚至不是进士出身的能够晋身内阁。

但是相对来说,这些都是少数。

有历史学家统计过明朝162位阁臣入阁前的履历,其中进士出身的157人,当过翰林官的有139人,考取了庶吉士的则有87人。

当然,这162个阁臣中,崇祯一朝就贡献了50个这也是崇祯乱搞的一个经典表现。

再刨除掉永乐、洪熙、宣德他们祖孙三个草创时期的18位,剩下那一百位的出身和履历,基本可以对应“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庶吉士为储相”这两点中后期的选官潜规则。

崇祯脸上变得有些煞白,他居然换了五十个阁臣

啊这他也太能折腾了。

可在u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这162个人里,担任过地方官职的,只有21位,其他都是走清流路线的,包括大名鼎鼎的张居正。

张居正在考取庶吉士后,一直在翰林院和东宫之间当了二十年清流,然后一举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不过月余,就与太子潜邸故讲官陈以勤一起入阁,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可天下又有几个张居正呢

这些清流出身的翰林官没有经过基层的锻炼,没有地方工作经历,对庶务不能说一窍不通吧,至少也是两眼一抹黑,能力不足。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书生匠气,长于道德文章,短于治政抚民。

隆庆朝的内阁首辅高拱,曾经就直白地批判过这种阁臣铨选方法“圣祖罢丞相,分其权于六卿,而上自裁决。成祖始制内阁,以翰林官七人处之,备问代言,商榷政务,极其宠密,然未有平章之任也。”

“嗣后遂理机务庶政。比其久也,则遂隆以师保之官,称辅臣焉,虽无宰相之名,有其实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