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夺权部曲 > 第 20 章 元末农民起义9(第2页)

第 20 章 元末农民起义9(第2页)

攻取南京后,朱元璋改名应天府,又吸引了一波英才来投奔。其中一个叫朱升的大儒,给朱元璋提出了一个发展建议,即流传后世的九字真言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简而言之猥琐发育。

朱元璋从善如流,一面稳定当地的地主绅士阶级,一面给百姓分地开荒并展开屯田事宜。向外拓展生存空间时也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在我看来,朱元璋这段平稳发展期有三点做的极好。秦始皇支棱起耳朵,想听一下后辈的经验。

其一是内政修的好。他重用李善长、朱升等人治理百姓,用康茂才等投降的地主大户来管理屯田,让百姓都能有口饭吃,安然而井井有条的进行生产生活,百姓在其治下甚至感觉不到是在战乱年代,因此根据地的百姓是真心拥戴他。

其二是军队管理的好。他手下将领多,派系多,士兵构成也颇为复杂。但他能尽量平衡并弥合,尤其是管束军纪,不骚乱,不扰民,严格执行训练。这在古代是很难得的事情,有这种特质的军队无一不是强军。

其三是他本人的进修。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文化水平是小学私塾,后来在皇觉寺看藏书自学了几年,底蕴完全不够。到了应天府,他开始博采众长,召集大儒文士来教授辅

导,几年间就慢慢蜕变了,思想与处事也更成熟。

朱元璋现在就一个想法我这么棒的么

他这些日子正是想这些规划,但是具体的细则还没有定好,因为这应天府,并不是他一声令下就能一丝不苟就去执行的,所以他思量的很多。

比如按照他的本心来说,什么地主什么官绅,都该一起杀了了事,他就没见过好地主,即使是给了他块地让他埋葬父母的那个地主哥哥,他自己家里也有不少佃户,那些佃户过得也很辛苦。

可他不是毛头小子了,不能这么做。

就像隔壁的张士诚,是出了名的吃大户。那些大户虽然可恶,却也需要用他们,像他那样全得罪光了,这诚王就做的很艰难,不像诸侯,倒像是山大王。

可他也不能辜负百姓,和大户们沆瀣一气。这中间的度就很难平衡。

既然现在天幕帮他整理好了,那拿来吧你

不过很快他就不能这样苟着了,因为天下形式在风云突变。

一个就是小明王的韩宋朝廷。

刘福通虽然专权跋扈,跟个摄政王似的,但他确实在认真搞反元事业。这几年间基本不停的在北伐,和元廷打的有来有回,最远的一次甚至路过大都,直奔山海关,打到辽东去了。

可惜元廷这边也有猛人。

高邮保卫战后,元廷中央军基本名存实亡了,所以小铁锅下令各地自己组建团练兵。这其中表现最突出的一部团练兵将领,名叫李察罕。

李察罕是个蒙古人,汉姓姓李,真正的蒙古名字叫察罕帖木儿。是不是听着有点耳熟没错察罕帖木儿就是倚天屠龙记里赵敏她爹汝阳王察罕特穆尔的原型。

这个李察罕确实很有能耐,和刘福通鏖战数年,把中原、关中、山东、河北这几个北方地区都快打烂了。最终还是李察罕更胜一筹,把韩宋政权压缩到了淮河以南的安丰。他则是为元廷守住了北方的江山大片区域。

但他自己也没有好下场。因为许多被迫投降的韩宋红巾军将领,并不是真心归顺他。而他本人又很飞扬跋扈,瞧不起这些手下败将,毫无尊重可言。所以在他围攻山东益都的时候,被投降的两位将领给刺杀了

李察罕死后,他的外甥兼养子扩廓帖木儿接手了他的势力和遗产,继续为元廷保驾护航。

这位扩廓帖木儿,就是朱元璋数次想劝降、称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王保保。

总之,目前就是刘福通和李察罕两败俱伤。

不过这不代表北方就安静下来了,因为好几部团练兵都慢慢蜕变成了军阀,现在北方起义军暂时解决,他们自己之间又开始内斗了,甚至于还牵扯到了元廷内部的储位之争。

乱成一锅粥了。

确实,两仪殿的君王已经听的有点迷糊了,怎么感觉这元末比隋末还乱只能说,他们低估自己了,唐末有四十八藩镇,那可比这热闹的多。

朱元璋却得到一个重要的消息储位之争。北方军阀混战他自然了解,但是涉及元廷内部辛密他却没接触过。

看来,是要好好打算一下了。

而第二个,就是陈友谅所在的政权。

这个政权的建立者叫徐寿辉,也是个和刘福通一样的老牌反元领袖了。但他这个政权的名字,却很有争议。

徐寿辉打下地盘后,心里想我这个部队应该叫个什么霸气侧漏的名字呢

思来想去,他觉得我是反元扛把子,大元帝国得灭在我手里,所以我部队的名字得压过大元才行。

怎么压过呢就给大元这两个字头上各加一点东西,叫“天完”

这就叫盖了帽了我的老baby。

你们别笑,根据明清的官方史料记载,徐寿辉所建立的政权,就叫“天完”。这个解释,也是非常一本正经的。

什么东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