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的到来,犹如石破天惊,整个京城为之震动。
明军在黄土岭的辉煌胜利,一举斩敌首二千余,更在阵前斩杀了敌方首领阿济格的消息,迅速传遍京城,乃至京畿周边。
京城的欢腾达到了顶点,宣捷的使者们也受到了非同寻常的待遇。
八月一日,崇祯帝特意召开早朝,鸿胪寺的官员引导各位使者至御前,逐一宣读胜利的喜讯。
朝臣们身着吉服,待捷报宣读完毕。
鸿胪寺官员致贺词,众臣行五拜三叩首之礼。
随后,翰林院着手撰写贺文,太常寺筹备祭品,派遣官员前往郊庙祭告,举行盛大的祭告庆典。
京城内外,连续数日鞭炮齐鸣。
士绅百姓沉浸在无尽的欢庆中。
温越的英名,青牙军的威望,再次响彻云霄。
而山海关内外的军民,早就沸腾,欢腾一片。
对于这次与建虏之战,崇祯帝一直忧心忡忡。
前线传来大捷的消息,令他龙颜大悦,犹如服下了定心丸。
关于松山前线的奏章,崇祯皇帝阅读得津津有味。
尤其是王恩宠的奏章。
王恩宠的报告不仅详实地描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在叙述中巧妙地为张霖若添了几分光彩。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收受了张霖若的好处后。
王恩宠自然懂得如何在文字中为他人美言。
当张治四等人步入内阁时,崇祯皇帝正全神贯注于阅读并批注张霖若的奏章。
这份题为“兵部职方司,钦命监军张霖若谨题,逆贼拥众围攻黄土南岭平川,官兵合力抵御,大破敌军,击毙叛首阿济格,取得大胜”的奏章。
崇祯已反复研读了五次,仅比王恩宠的奏章少读了两遍。
在关键句上,他细致地圈点,显示出对内容的重视。
当内阁大臣们步入大殿,崇祯皇帝微笑着示意太监为他们搬来凳子。
随后在奏章中“……敌军三万有余,铁骑四面围攻,局势万分危急,微臣亲自擂鼓,提振军心,官兵万炮齐发,叛首阿济格当场毙命……此乃近十年来,未见的对敌重大打击,敌虽近在咫尺,但已无胆量复仇,虽徘徊不前,却无力反击,实则无计可施……”等语句上做了标记。
随后,他将奏章交予太监,转交给兵部尚书陈甲信,微笑着说:“张霖若虽为文人,但在大战中,他不仅敢随平虏伯冲锋陷阵,还亲自擂鼓鼓舞士气,其亲卫更是斩首不少。
“看来陈卿的兵部,确有可用之才,张霖若虽手无缚鸡之力,却也颇为勇猛。”
张治四等人的目光交错,投向了陈甲信。
后者心中暗喜,急忙起身行叩首礼:“这一切都仰仗圣上的英明和祖宗庇佑,前线将士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正如皇上所言,张霖若虽为文人,却深谙忠义,勇于身先士卒,为国效力!”
崇祯帝满意地点了点头:“前线战事,朕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官兵初次交锋便能取得大捷,更斩杀了敌方一名重要将领,看来未来战事可期啊。”
说到这,崇祯皇帝站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忽又惋惜道:“可惜未能夺回贼酋的尸体。”
陈甲信立刻抢着说:“平虏伯温越,都督洪承畴、监军王恩宠以及张霖若对此事都有明确的确认。
“前线数万将士也亲眼见证了这一幕,肯定不会有错!”
然而,吏部尚书李玄日面色严肃:“话虽如此,没有贼酋的尸体,功绩就不能轻易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