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拂过树梢,发出哗哗的声响,岁月里的他们,也终究是成为了年少不可及的模样。时间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斑驳的光影洒落人间,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却于多数人而言,是水中月,镜中花,梦中你。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美好却又不可及。
恍恍惚惚间不过是大梦一场,空留遗憾罢了。
“小七,走吧!我们停留得已经很久了。”钟声悠扬在风中,吹散了愁绪,也带走寒瑶琬的轻声低喃。
“好。”寒非柒什么也没有再说,不必了。
清风徐来,岁月静好。时间流逝,无声无息。
不过转眼间的功夫,便到了端午。
端午,他还没有回来。她在自家过节,和寒非柒一起。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华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端午古已有之,阴阳逆转之际,祭予草木兴盛,庄稼时和岁稔。
后,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当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人们会挂荷包和五彩丝线。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止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说可以让五色丝线扔到河里后变成龙,带走瘟疫和疾病。
也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白蛇不正是如此,即便成了精,也没能逃脱。
在这个节日气氛不浓烈的时代,春节尚且如此,更遑论区区一个端午。
人们忘记了初衷,也不再寻求精神的富足。不再为了丰收而喜悦,先人也不过是一个死人,除了有点名头,没什么大不了。
这种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不差他一个。
只是千年来的习俗,仅此而已。
不然岂非日日是节,哪有那么多节过呢!
过节不过是放了个假,能多睡半会。没有精神,做什么都不得劲。
调休,是传统。
不得不怀疑,人活着的意义。
活着,究竟有什么用?
这个社会值得吗?连自己都拯救不了,能拯救得了别人?
她都怀疑自己。这样不堪的自己,可以吗?
用尽力气,拼了性命,不过是换来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生。
慌慌张张,图的不过是碎银几两,可就是这碎银几两,无数人为之疯狂。
以前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干破防。
原想解世间惆怅,让父母安康,护幼子成长。最后,断了儿时念想,少年染上沧桑,压弯了脊梁。
不停的奔跑,再也追不回当初的寄予厚望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