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威廉二世是什么王朝 > 第三十六章 帝国主义的初级阶段下(第2页)

第三十六章 帝国主义的初级阶段下(第2页)

袁世凯看着远处的海岸以及那高大的女神铜像,颇有一些错位的奇妙之感。

几个月之前的1892年元旦,他还在柏林的军事学院中努力学习,争取通过那些德国佬的考核。但此时此刻,袁大人就找回了应有的身份——大清国驻外的武官,以及李鸿章李大中堂的忠实属下。

根据朝廷和李中堂送来的电文,大清国周遭局势突变,东洋日本蠢蠢欲动,李大人巡视淮军发现战备不足,军将不堪一用,所以急招在德意志的留学生归国以充实军队。

与历史上的情况不同,面对突然间扩大的清德合作,日本人颇有些危机感。

统领着日本帝国的明治元老们相当清楚自身的短板,作为岛国的日本,无论如何都是没办法和拥有广袤国土的大清国比拼发展的前景。

所以在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后,无力摆平内部斗争的松方正义便带领着他的内阁总辞职,将首相的权杖又交回到了伊藤博文的手中。

伊藤博文一上任,便开始推行更加富有侵略性的外交政策。尤其是针对朝鲜,伊藤博文内阁更是毫不掩饰地表露其野心。

凭心而论,看着日本人愈发膨胀的野心,执掌了北洋-淮军集团的李鸿章也不是傻子。日本人一旦在东北亚进行扩张,负责去和日本人拼刺刀必然是他李鸿章的军队。

接替袁世凯总督朝鲜的叶志超,可正是淮军宿将,跟着刘铭传镇压了捻军,和他李鸿章关系也是匪浅。

打是肯定打不过的,自己手下兵将是什么德行,他李鸿章还能不知道?

哪怕是即将从德意志接收了新锐铁甲舰的北洋舰队,在失去了琅威理为首的英国教官后,也颇有些让人灰心丧气。

尽管在历史上撤旗事件的时间点,作为整起事件当事人的刘步蟾和提督丁汝昌一起去了德国采购新铁甲舰,可该来的总归是要来的。

回国以后的刘步蟾不出意外的还是和总教习琅威理发生了冲突,李鸿章也照旧在其中偏袒刘步蟾为首的福建军人,最终导致琅威理愤然辞职,英国方面受此影响也决定中止与清国的海军合作。

尽管为了弥补和英国的关系,李鸿章找来了赫德作为斡旋,但已然于事无补。

戈林一开始倒是对北洋舰队失去了英国顾问团感到高兴,他觉得这是个引入德意志同胞的好机会,但未能如愿。

最后,躲在上海的戈林冷眼旁观着北洋的变故,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他的判断:“清国人的舰队失去了一个负责任的真正海军军官,也失去了他们海军的未来,未来战争的结果已经注定…”

连北洋海军都失去了进取的锐气,失去武力后盾的李大中堂便采取拖字诀,把事情拖下去。

反正他老李已经六十九了,没多少日子能活了。

只要把矛盾拖到他李鸿章去见阎王,那未来的历史书上,未尝不能赢得忠臣贤良的美名。

至于将来战争爆发以后,朝廷和其他督抚会不会来雪中送炭,以李中堂多年的为官经验,大清国的同僚们别说雪中送炭了,别跟着日本人来捅他李某人一刀就算他们有良心了。

所以,李鸿章一方面指示在朝鲜的叶志超处处忍让,不落人口实,另一方面则加紧让淮系派遣德国的留学生归国组成新军,扩大自己手中的筹码。

袁世凯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召回了国。

只不过和李大人想象得有点不太一样,德国佬并没有理解李中堂的处境,他们直接拒绝了清国留学生回国,表示除非清国政府给出书面的请求,否则德国将会继续让清国留学生完成柏林军事学院的教学计划。

书面请求?开什么玩笑!

李大人光是发出这个请求就费了老鼻子劲儿,还让京师的朝廷给李大人背书?简直是在做梦,满洲王公和翁同龢等中堂大人的政敌可不会让李鸿章安安稳稳地扩充自己手上的军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