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山蹲在旁边,抽着烟,时不时的抓起一把麦粒扔出去,看看风力有没有达到扬场的标准。
风来了。
“素玲,过来跟我扬场。”
王云山说着,抓起木锨,一锨一锨的扬到空中,麦粒被扬成了一股优美的曲线,在空中逐渐分离,微风一吹,麦壳和麦秆被吹到了远方。
王云青说道:“你爹最喜欢扬场。”
王云山不是喜欢扬场,而是喜欢具有技术性挑战的工作,例如割麦子这种小孩都能会的工作,他是不屑的,或者说他对于一切仅凭体力劳动就能完成的工作嗤之以鼻。
只有这种体现出技术性的工作,才符合王云山的身份。
天马上要黑了。
王鸣岐安排王蕾去找了村里的电工,在电线杆子上放了一盏大灯,大家连夜忙活,起码要把脱粒工作完成才行。
刘秀兰回家炖了一大锅子菜。
菜很简单,炒上几斤五花肉,土豆,粉条子,豆腐,豆角,等等,只要这个时节的时令蔬菜,统统炖在锅里。
刘秀兰直接把炖菜倒进水桶里,再拿上碗筷和馒头,一顿晚饭就算搞好了。
刘秀兰过来的时候,七八个村民在一起帮忙,速度快了不少。
王鸣华笑道:“大娘,老远就闻到香味了。”
刘秀兰笑道:“八斤猪肉炖的,一会多吃点。”
陈东抱着两箱子汾酒,扔在了麦场,大家一看,晚上要热闹了。
王海笑道:“开春的时候,我娘淹了鸡蛋,昨天煮了几个,成了臭鸡蛋了,一会我拿来,我记得我鸣岐叔喜欢吃臭鸡蛋。”
王鸣岐也被这种热火朝天,而又互相帮助的场面感动了,“陈东,赶紧去镇上,再搞二十斤肴肉,酒也不够,再来几箱子。”
王云山很自豪。
多少年未曾出过这种场面了?今天,全是看在俺家的面子上,大家才一起来帮忙,昨天晚上就没有这种场面。
王建国说道:“咱最后一次这么吃饭,还是79年吧。”
“建国叔,是80年,79年你不同意。”
大家哈哈笑了起来。
当年包产到户的政策不明,王建国不敢分地,现在来看,还是包产晚了一年。
但也让这种热火朝天的场面多持续了一年。
晚上八点左右,王鸣岐家的麦子终于弄完了。
好家伙,全村来了至少百十号人。
不过王鸣岐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凡是来的人家,几乎都是出去打工的人。
至于其他家,出来的真不多。
碗不够,那就两三个人用一个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