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万历新明好看吗 > 第249章 教育(第1页)

第249章 教育(第1页)

“马俊贤!”“潮生你中了预科试!”

在新落成的京师大学大礼堂前广场上,“烈士马文英”之子马俊贤,被身边的中年人用力在肩膀上击了一掌,随即他兴奋的指着贴在高墙上的大榜,高兴地要跳起来。

马俊贤眼圈红了红,躬身到底道:“谢谢舅爷。若没有舅爷照看,哪有外甥的今天?”

马俊贤舅舅微笑道:“咳,你我甥舅两个,说什么客套话。我本来也要上京,来看看京师的点心铺子做什么生意。”

说完抹把脸道:“亏得海瑞大人给你做了保。否则你一个犯官之子,哪有能考京师大学的机会。将来无论做什么,不能忘了海大人。”

马俊贤点头称是。两人还没有兴奋几分钟,胸前别着京师大学校徽的一个小胡子青年走过来道:“你叫马俊贤?来,过来。能拿得起学费么?预科两年,大学三年,每年十两。如果拿不出,过来填勤工俭学表。”

马俊贤舅舅笑道:“谢谢这位先生。我是这孩子的舅舅,他的学费准备好了。”

马俊贤拦住道:“外甥已经花用舅爷太多,外甥已经成丁,哪有再用舅舅钱财的道理。再说,做些活计也累不着我——”

他舅舅道:“哪有这般道理!潮生,你是来求学,不是来做工!蒙海大人照顾,你家里还有四亩好水田,哪里不赚出来些出息。莫要做工,学费舅舅包了。再说你将来入了这个大学,就是皇家门生,那可是是光宗耀祖的事体!前后不过五十两的事儿罢了,莫要吵闹。”

马俊贤见争不过他舅舅,只好从命。他舅舅看着那大榜眼红道:“唉,恨不晚生十年,也能到这里来走一遭。我听人说,这里的先生们个个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前后五百年的事儿掐指一算就得,个个都如刘伯温爷爷一般,若能拜在门下,不知涨多少本事!”

马俊贤听了,看着自己就学的地方,目光中露出无限憧憬之色。

又看见他舅舅略微偏转身子,对着紫禁城的方向拱手道:“只盼着皇帝爷爷万岁,让我们小民的日子总有盼头!”

。。。。。。

万历十年八月初一,朝廷颁布《普及教育诏》和《科举考试管理条令》。同一天,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现代大学——大明京师大学开学。皇帝朱翊钧参加了开学典礼并发表演讲。

在基础教育并未全面铺开的大明,京师大学入学采用的是申请考试和推荐制。凡有志于新学者,通过申请并参加入学考试,即可进入预科或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学习。

地方州县,凡少有才名,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的,可由地方推荐入学。京师大学的建设经费、运行经费均由皇室承担,与朝廷度支无涉。

但是京师大学还是要收学费的,这也开了官方收费教育的先河。明朝的读书人进入秀才阶段,分为贡生、廪生和增生,贡生进国子监,没有学费一说,还有粮米补贴;廪生和增生进州学和县学,也不收学费,廪生照样有禄米可拿,对家用不无小补。

但以现在的国力,无法支撑免除学费的现代教育体系。因此,万历十年才颁布的《普及教育诏》中规定,凡适龄儿童,各地政府要普及三年扫盲教育——认识两千简体字、掌握基本通识和四则运算,此为幼学教育,此段教育学费全免。

幼学教育之后,小学、中学乃至各省正在建设的大学,都收学杂费,以补地方财政的不足。由县学、州学改革而成的小学、中学,师资力量急剧增加,场所扩增数十倍,多数地方负担不起。

为了给予贫困生上进之路,《普及教育诏》中规定,凡助学慈善之家,地方官可按朝廷给予的名额予以表彰,授贤良乡绅等衔,有建牌坊、加高门第等礼遇,赐见官不跪等特权。

同时,《普及教育诏》还鼓励各地乡绅自主办学,只要使用朝廷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均可自办学校。私立幼学生只要满足八成以上比例通过扫盲考试,自主办学的乡绅即可获得相应政治待遇。

对于小学以上的私立学校,朝廷采取的是不鼓励,也不禁止的政策,凭民自主。

为了顺利对接科举制度,《普及教育诏》明确划分了普及教育与科举之间的界限。毕业证与功名无关,任何一个学生读了书,要想获得朝廷的退税待遇和其他政治待遇,还需要参加科举。想当官,照样要考科举。

不过,和《普及教育诏》一起颁发的《科举考试管理条令》附件中,划定了万历二十年以后的各级科举考试大纲——万历二十年以后要想获得功名,不接受新式教育基本不可能。万历十年到万历二十年之间的科举考试,所有考生都要加试《通识直指》——只有填空题,且考试内容绝不超纲。

如此一来,对张居正当时在平台召对时最担心的读书人离心之事,朱翊钧做出了重大妥协。这种政策除了给了读书人十年缓冲期之外,只是将要把八股从科举制度中剥离,进而把读书人都驱赶到新学上去。

京师大学成立之后,除了设立哲学、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供大学生深造,更设立了冶金、农学、法学、经济、教育学等经世济用的学科,为朝廷培养专才。

至于这些专才未来的出路,一方面可以到现在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类会社任职,另一方面也可参加朝廷专门为大学毕业生设置的“恩科”,考取政务官职。为了提高读书人进入大学的积极性,考取专项政务官后,朝廷将赐予“同进士出身”待遇。

令天下人感到好笑,文学之士感到受辱的是,皇帝无比重视的京师大学,并无文学专业。朱翊钧始终把文学和艺术放在“个人修养爱好”的层面,不设专业也一直体现了他不喜欢“文学之士”的一贯风格。

京师大学的成立,是朱翊钧十年来一直欲贯彻“教育兴国”理念的集大成者。京师大学和京师师范大学、京师医学院、南苑武学院从此以后成为本时空的最高学府,数百年后也没有任何学校能够撼动它们的地位。

参加完开学典礼的朱翊钧,在乘坐马车返回宫城的时候,可以无愧于心的做出判断,只要自己活得足够长,把教育改革融入帝国肌体,那本时空的中华民族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喜欢万历新明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万历新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