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再想想自己的大志,想想自己心中的某个梦。”
“想了想,还是决定去做这个州祭酒吧。”
“那时候,陶渊明29岁。”
“可是当官吧,不是一件省心事儿。”
“尤其是对陶渊明这种人来说,更是一种折磨。”
“当官没多久,他就和同事发生了矛盾。”
“官场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事情太多了。”
“没多久,陶渊明就受不了了。”
“他果断辞职回家,觉得还是在家舒服。”
“没多久,州里又让他做主簿,可是刚从官场出来的陶渊明拒绝了。”
“刚一出去,就觉得不大对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陶渊明和大多数人一样,被生活逼着去做某些事。”
“但是陶渊明比绝大多数人更有勇气,他敢去做,也敢离开。”
“一入官场,便知不适合自己,陶渊明已经断了做官的念头。”
“他打算让自己家变成一个耕读之家,一边耕地一边读书,远离仕宦,远离官场。”
王维:人可以穷,可以隐居,可以躺平,但不能懒散,不能一直躺下去。
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的诗描绘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画卷,令人心之向往。
然而诗意之外是残酷的现实,陶渊明晚年生活十分落魄。
花甲之年还要为了生活四处乞讨,最后在贫困和困顿中结束了生命。
更讽刺的是,陶渊明博学多才,五个儿子却无一成器。
非但无法依靠,还要靠体弱多病的老父亲养活,令陶渊明的晚年生活越发悲惨。
陶渊明娶过三个妻子,第一任妻子难产一尸两命。
第二任妻子生下四个儿子后病故,第三任妻子陪伴他度过了漫长的艰苦岁月。
三任妻子一共生育五个儿子,分别取名为俨、俟、份、佚、佟。
孩子们年幼时活泼可爱,深得陶渊明的喜爱。
他辞官后曾专心教育孩子,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但是事与愿违,所有儿子都没有按照陶渊明的设想发展。
陶渊明认为长子陶俨不思进取、性格懒惰无人能及,十六岁了依旧学无所成。
次子陶俟不爱学习,写出来的东西不忍直视。
三子陶份和四子陶佚不识数,十三四岁的年纪连六七都不认识。
幺子陶佟是个妥妥的吃货,眼里只有吃的,其他的都不关心。
孩子们小的时候,陶渊明正值壮年,还能种豆南山下。
一家人虽然生活贫困,好在能自给自足,这时候陶渊明的诗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字里行间都是田园生活的美好。
但随着年龄渐长,田间劳作有些力不从心。
原本希望五个儿子能分担责任,没想到哪个也靠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