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开局一颗领域 > 第124章 英俄蜜月期(第1页)

第124章 英俄蜜月期(第1页)

天津教案这件事,再一次吓到了清廷,因为除了法国,当时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联合向清廷提出抗议,各国派军舰到大沽口外威胁。

办完教案后,李鸿章最优先处理的就是防务问题,大沽口炮台是不能用了,许多大炮还是明朝的大炮,长期无人管理,铁炮生锈者颇多。

于是李鸿章也要买炮,他倾向于德国炮,没别的原因,就一点,德国打赢了法国,打赢谁都不好使,就打赢法国好使,因为法国领事丰大业的态度,确实让满清上下对法国人没有丁点好感,太骄横了,见崇厚这样的大臣竟然都敢掏枪,这让满清掌权者失去了安全感。

李鸿章一直跟刘勇强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但他现在跟刘勇强通信都很谨慎,信中从不落款,也不写亲笔信。因为他要避嫌,他上任北洋,坐镇天津,刘勇强就在大连,他却一次都没来大连看看。

刘勇强的名字不但在福建臭,在清廷这边自然更臭。连人家的龙兴之地都抢走了,能不恨?只是没人戳破罢了。

但他的身影越来越大,已经无法绕过,时常出现在清廷朝仪中。有人拿他跟李鸿章等洋务派作对比,借刘勇强无可辩驳的臭名声,试图打击洋务派的政策,将洋务派跟刘勇强画上等号。

李鸿章出口辩驳,他说他们这些修建机器局、造船厂,跟福建那边还是有区别的,那边是直接让洋人办,属于洋化,他们只是洋务,学洋人之长,补中夏之短,决不可混为一谈。于是刘勇强和他代表的势力,开始被安上洋化派这个标签,意思是要以中化洋,以夷变夏。

李鸿章专为这件事写信致歉,说本意并非有意中伤,实在是以讹传讹。

这导致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三个派系,清流代表的守旧派或叫顽固派,跟慈禧一党,权力不大但影响很大,因为他们高谈阔论比较厉害,有很大的舆论影响力;然后就是洋务派,清廷的李鸿章、左宗棠是代表人物,福建的沈葆桢是代表人物,大多出自湘淮军体系,很多人都不是科举出身,写文章或许不行,但比较务实;现在冒出了刘勇强代表的洋化派,一出现就成了保守派和洋务派共同攻击的对象。

刘勇强债多不压身,福建人都骂他了,他计较不过来。

反而回信让李鸿章不妨步子迈的大一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既然能用洋人的技,为什么不能用洋人的人呢。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不就用的挺好,给大清贡献了那么多财政,换任何一个清廷官员在那个位置上,恐怕都收不到那么多关税。

李鸿章感慨,束手束脚,不敢请太多洋人,一怕洋人生事,二怕清流攻击,机器局请太多洋人都常常遭人诟病,绝不敢将洋务交给洋人去办。李鸿章还认为,洋务这种国之大器,必须操之朝廷之手,反过来劝说刘勇强不要那么信任洋人。

他跟李鸿章完全是两个时代的人,李鸿章只是比当代人稍微迈进了一点,刘勇强则是迈出了两步,他的有些观念,洋人听了都要冒汗。

跟李鸿章的频繁通信中,得知李鸿章要重建大沽口炮台,刘勇强立刻将信息传给大连造船厂,希望他们能拿下这笔业务。李鸿章要买的大炮可不是一门两门,而是一两万门,满清沿海要塞都换上后膛炮的话,这是一笔超千万的大订单。

可惜失败了,李鸿章为了避嫌,宁愿选择德国。这笔买卖似乎注定只有克虏伯才能做。

刘勇强也想要克虏伯的大炮,但更想要技术,就算法国炮差一点,人家给技术,他也要用法国的。

所以当施耐德开始在本溪建厂,他大力支持。告诉法国人,一年内交付要塞炮之后,海军舰炮的更换也交给他们,舰炮跟要塞炮有时候就是一种炮;这算一项对赌,施耐德异常积极,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建好了一座占地3000亩的大工厂,其中包括冶炼工厂,铸造车间,锻造车间,机械加工车间等,是一座矿石进去,成品出来的综合性大工厂。最后派遣来的法国技术工人超过了3000人,几乎每个岗位上都是法国人,当然也大量招募本地工人,完全用法国人太贵了。这也就是普法战争后,法国经济中心巴黎又是起义,接着又被封锁,导致经济短暂崩溃,才有这么多失业的技术工人,否则平时施耐德公司未必有这么大的动员能力。

要塞炮交付完成后,施耐德赫然拥有了全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工业联合体,生产的优质钢铁开始供给大连造船厂,取代了英国钢铁的份额。当然也开始生产钢轨、机车、轮毂,供应已经完成招股,开工建造的瑷连铁路,尔滨到瑷珲段。

可是瑷珲铁路的修建,引发了俄国人的抗议,又闹出一场外交风波,还把法国牵扯进来了。

对此蒋远等本土派非常不解,直称俄国人多管闲事,在闽辽修铁路,碍着俄国人什么事了。

可是俄国的外交抗议,得到了英国的支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