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斯年陪着她走到一中校门口,顾非寒早已等在那里。
苏小漓朝两人浅浅一笑,转身走进校门。
第一科,语文。
写完名字和考号,她翻开最后一页。
苏小漓的习惯是先看作文题目,然后再转头回答前头的基础题。
好处大大的。
先看作文,潜意识会帮着提前思考起来,腹稿通常会在做完基础题之后自动浮现。
题目:《树木·森林·气侯》
这个题目啊。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
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一时间,苏小漓颇有些感慨。
无数的信息瞬间涌入脑海,最清晰最醒目的,绝对是顾非寒助孟泽宁脱险一事。
孟泽宁、顾非寒、报社记者、每一位读者,都只是一棵“树木”;
都身处于华国人才的这片“森林”中;
造就改革开放人才合理流动的“气候”,也被无法阻挡的“大气候、大趋势”成全。
苏小漓定定神,将作文细节完全托付给潜意识,翻过卷子,开始回答第一页的第一道题目。
题量不算少,文言文也有些难度,阅读题是篇说明文,居然和生物相关。
苏小漓任清醒且略带愉悦的意识,在心流中流淌。
下午化学,拿手科目、常规题量,对于她来说,只属于中等难度。
出了考场,几个脸熟的同一考场的同学找到她,想要对答案。
之前苏小漓的化学拿过满分。
苏小漓笑笑,“过去的都过去了,咱们积极准备明天的科目吧。”
婉拒。
总归全部考完,学校也会下发参考答案,以备填报志愿用,现在她不想说什么来影响彼此心境。
第二天,上午考数学,下午考英语。
英语她不担心,数学确实有难度,几乎不亚于之前做过的史上最难高考数学卷——1984年那份。
最后一道大题没完全做出来,索性那道题不计入总分,她没有死磕下去。
她尽量确保前头的题能作对,只是其他题也不简单,大坑不少,小坑更多。
如果丢分,怕是数学怕会占大头。
数学的收卷铃声响起,扣上AURORA笔帽之后,苏小漓深深地呼出一口气。
结束了就结束了,不必再多想,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只是从考场出来后,身边不少同学的眼圈都红了。
也有直接被整崩溃的,哭得一塌糊涂。
陆斯年和顾非寒的眼神都有些担忧,两人看向苏小漓,苏小漓笑了笑,回给两人一个安定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