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前往滨城工业区投资建厂,或者搬迁到这里的企业肯定越来越多。
其中既有当地企业,也有外地企业,甚至还会有大量的科研部门。
解决这些单位的后顾之忧,等同在另外一个方面,提升他们的工作干劲。
效仿国有工厂模式,陈海峰提出在工业区附近,修建学校,医院,商店。
保证来这里工作的外地技术人员,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无论是将孩子,老人,还是一家人全部带过来,工业区后勤部门都能做到全面保证,全面帮助。
吃饭看病,上学疗养,将会形成一条龙的后勤安顿体系。
愿意留在当地生活,按照工作年限,当地还可以分房。
陈海峰说的这些,众人都不难解释。
无非是将大型国有企业,从生管到死的一套搬到工业区。
工业区兜里有钱,维持部门运营的资金,对他们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
李厂长看向林国忠,说道:“林所长,我们京城无线电总厂和你们研究所一直以来都是兄弟单位,如果你们在这里开设分所,调拨大量技术人员,大家的合作将会更加紧密,陈海生同志为你们考虑得这么周全,你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林国忠笑道:“不犹豫了,我回去就开会通知这件事情,想四机部领导报告,在这里建一个分所,又或者成立第三研究所。”
会议结束,众人各自散去。
陈海峰开车来到市府,将会议纪要汇报给张建设。
“领导,你一直说要两条腿走路,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在跑道上迈步奔跑,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家中的老人和孩子,由相关部门负责照顾,您说谁不会卖力工作呢?”
陈海峰现场给张建设展开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经过一番摸索,陈海峰为滨城工业区,找到了一条不同于南方经济特区的发展思路。
北方远离大海,海上贸易跟滨城没有半毛钱关系。
没关系归没关系,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吸引各类型的技术型企业,研究单位在滨城工业区落户。
将工业区打造成高科技园区。
“高科技园区……”
张建设点燃一支香烟,慢吞吞地说道:“你的意思是,引起更多像无线电总厂,计算技术研究所这样缺少资金,拥有着大量科研人员的单位入驻。”
“提升工业区的整体科技实力?”
“领导,您说得太对了,简直就是一针见血。”
陈海峰恭维道:“南方经济特区毗邻大海,有着先天的海上贸易便利,距离港城只有一江之隔,是国家与外国接触紧密的地区,无论外商还是港商,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肯定会在南方经济特区大量建厂。”
“咱们的经济工业区,怎么样才能吸引到其他人入驻,硬件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可以从软件方面着手,我们没有毗邻大海的优势,与发达国家也不接壤,我们就找出一条其他人没有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