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重振中华是成语吗 > 第25章 耶鲁三王下(第1页)

第25章 耶鲁三王下(第1页)

第二十五章耶鲁三王下

至于另一位王景春,1881年出生于直隶滦县一个茅草屋里。童年时丧父,跟着寡母艰难的生活。戊戌变法后,光绪皇帝诏令各省总督巡抚保荐人才,王景春也成为选送的留美学生之一,1899年至1903年在于哥伦比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1903年至1907年在耶鲁大学进修博士。回国后,为了使乡里适龄儿童都有机会就读小学,他就慨然捐资,兴办学校。办了三所私立小学,招聘教师,发付工资和管理学校诸事务,一切款项都由王景春支付。抗日战争爆发后,经费来源枯竭,再加上日军的摧残,三所小学才先后被迫停办。王宠惠三所小学先后办了20多年,培养出不少有用人才,而他家并无一隅之地的私产。

张振华看了一会对他们两个人说:“两位法学博士先生,不要紧张,你们知道美国是个法度森严的国度,你们的人身安全是很有保障的,哈哈!”经过张振华的一句调侃,紧张的气氛倒是缓和了不少。这两个人中等身高厚嘴唇的是王宠惠,瘦高个长脸的是王景春,这俩人同班同宿舍,他们已经毕业了,过几天就要回国去了。其实还有一个王正廷比他们两个小两三岁,也是在美国得中国留学生,此时此刻应该是在美国其他大学,不过王正廷是今年下半年才会进入耶鲁大学,因为这三个人都是姓王,又都是耶鲁得法学博士,而且成绩很优异所以也被称作“耶鲁三王”。

他们两个也看着对面坐着的这位中国少年,看起来十几岁虽然很年轻但是却十分有气场。还是王宠惠先开口说道:“张公子,您好!不知您找我二人是何事?我们好像并不相识吧?”张振华说道:“是的,并不相识,但是张某对耶鲁大学法学博士中的两位姓王的中国留学生已有所耳闻,听闻今日两位即将学成回国,特来冒昧拜访,请多多包涵!”听着张振华这一番话,两人的神情逐渐的缓和下来,王景春看看了张振华身边的众多随从说道:“不知张公子是何身份?“王宠惠也是看向张振华,他也很想知道。张振华微笑着说道:“在下孤身一身,在西部的旧金山做了点建筑生意。”王宠惠与王景春互相看了对方一眼,明显对这个答案很不满意,在一边坐着的罗怡开口道:“张公子是旧金山市最大建筑材料公司的董事长,是我们安良堂和司徒先生的至交!”两人当然也知道安良堂是最大的华人组织,这样就明白了为什么有这么多随从了,王宠惠连忙道:“原来如此,失敬失敬!”罗怡又说道:“不止呢!张公子还是中国驻美国公使馆的公使侍从室机要员,大清国的七品外交官,同时也是中国公使周自齐周大人的乘龙快婿!”俩人听到以后更加的吃惊了,尤其是王宠惠,五年前他在日本联合几个好友办报,宣传了不少革命,这位张公子不会是来抓捕自已的吧?张振华的外交身份是过了年之后周自齐给他弄得,其实很简单旧金山领事馆打上报告,在纽约的公使馆盖章同意,再报备国内外务部就行了,清朝末年在国外的外交官也就几百人,后来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以后,大清朝成立外务部,在海外的外交工作人员剧增,清政府对五品以下(地方领事馆副领事)的任命就直接交给了驻派各国的公使决定。至于他和周美琪的婚事,在春天的时候周自齐在旧金山办理宴席,向亲朋好友,哦,在美国没有亲朋,只有好友,正式宣布张振华与周美琪订婚,等回国后就完婚。

张振华连忙说道:“两位,不必多想,振华此次前来,既不是代表政府方面的领事馆也不是堂口方面的安良堂,只是代表个人行为。”一边说着一边从西服的口袋里掏出来两个信封每个里面装着五百美金,张振华放到了石桌上说道“这是振华送给两位的川资,算是鄙人略表心意。”这下王宠惠和王景春更加的蒙圈了,他俩成绩再好,也只是个学生,翻译了点儿书籍,发表了几篇文章而已,非官非商,怎么还有人物来送路费了?王宠惠不解的问道:“既然是未曾相识,张公子这是何意?”王景春也说到:“无功不受禄,张公子的美意,我二人心领了,初次相逢怎可收之!”张振华看着他们俩个不敢收下信封,就缓缓的说道:“两位博士,振华原本是直隶的一名孤儿,前几年被人贩卖到旧金山做苦力,去年经过大地震振华才趁机发迹。振华童年颠沛流离,少年吃尽苦头,从去年开始越发想不明白一个问题,同样是黄种人,中国人为什么在洋人面前受尽屈辱,而日本人却受洋人尊敬?请两位博士可否解答?”本来王宠惠和王景春想走,不再和张振华过多的纠缠,因为有点儿看不清他是什么人。但是听他现在的一番话,反而坐定了,王景春回答道:“世人都知道,因为中国太孱弱,日本是列强!”王宠惠很好奇地反问道:“那,张公子,您认为原因是什么呢?”张振华说道:“没有国家生来就是列强,我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只是最近百年原落后于西方,才一步步沦为被宰割的对象。国有病,须有神医!”王景春又忍不住抢话说:“这话谁不明白?近些年来,我们中国人不就一直在救国嘛?”王宠惠打断了他说:“景春兄,不要着急,想必这位张公子肯定有想法。”张振华笑了笑接着说道:“不知两位是否听说过在日本的革命派和改良派大论战?”俩人都点了点头道:“略有耳闻。”这话其实是这两个家伙自谦了,他俩都时常关注着这场大论战呢!因为这两个人都是比较热衷于政治的,尤其是对求国救民的方法,而且两人都比较看好革命派,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加入同盟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