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犯罪心理学 > 第391章 病态社会(第1页)

第391章 病态社会(第1页)

小王等人不禁面露疑惑之色,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好奇和不解,似乎想要探寻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答案。他们纷纷开口问道:“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啊?”、“什么是反社会人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呢?”这些疑问像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更多关于这个神秘概念的真相。

叶子赶紧给大家解释道:“反社会人格障碍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为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②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③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④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⑤一般犯罪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而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

早期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统亲属中有17%-19%为反社会人格,但未得到后来研究的证实。

人们都知道,反社会人格患者通常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但也存在一些没有攻击行为的情况。因此,可以把病态人格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冲动-攻击型,另一类是社会退缩型。研究发现,有些人在15岁之前就表现出暴力行为,这些人到了成年后比那些在15岁之前没有这种行为的人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另外,有人还将反社会人格分为具有攻击性行为和不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两类。其中,前者具有终生发生身体暴力的倾向。

普遍认为这类人毫无羞耻之感,也没有与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其中包含了皮肤直流电反应)。早在很久以前,就有研究者对五百二十四名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以及五百二十四名非人格障碍者展开了关于焦虑和抑郁的观察研究。令人惊讶的是,结果显示竟然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同时存在着焦虑和抑郁的症状。然而,这个比例与正常人群并没有明显差异。于是乎,人们开始给这些患有焦虑和抑郁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一个新的称呼——"心绪恶劣性精神病态"。这类人相较于那些没有伴随焦虑情绪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来说,更容易出现智力功能方面的问题,比如思考能力下降等。此外,他们还常常产生自杀的念头,情绪容易激动,并且伴随着其他各种神经症的特征。更糟糕的是,他们需要更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而且对于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做出良好的反应。因此,许多专家认为,这种伴随焦虑和抑郁的精神病态或许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综合征。甚至有人提议,可以将精神病态分为焦虑型和非焦虑型这两种类型。其中,前者被视为继发性的人格变化,而后者则属于原发性的精神病态,相当于真正意义上的真性精神病态。

而这类精神病态患者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也就是想到什么突然就去做些什么了。区分精神病态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二型均系自我中心,但单纯型的反社会行为一般缺乏预谋,而复杂型精神病态患者往往在事情发生前有计划,而且可以达到行为的目的。因此单凭计划性有无而确定攻击行为的性质是不适当的。

在1992有人提出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常因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着背离而引人注目。适应不良是精神病态患者的重要特征。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行为的模式。

这种症状的发病原因是父母养育方式不仅与父母自身文化、经济情况等有关,还与另一方的情况,如配偶是否健在以及家庭婚姻的状况息息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家庭微环境复杂而微妙地影响着成员间的行为方式。而良性的家庭环境,父母正性的养育方式对极具塑造性的未成年人来说,意义无疑更加突出。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这使得他们与他人相处时存在一定困难。这些人的行为模式往往与众不同,甚至有时会让人感到恐惧或不安。他们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缺乏尊重,常常表现出冷漠、无情和自私自利的特点。

在个人生活方面,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人际关系通常比较紧张。他们很难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友善,内心深处却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动机。此外,他们可能经常卷入冲突和争吵,难以维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有时候,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就能引发他们的情绪爆发。例如,在路上不小心碰到一个人,被对方言语指责后,他们可能会感到极度愤怒,并采取极端行为来发泄情绪。这些行为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还可能对周围的人造成严重伤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并不是所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都会表现得如此明显。有些人可能平时看起来很正常,但在特定情况下也会暴露出问题。他们可能会对他人的痛苦视而不见,甚至从中获得快感。这种心理状态令人担忧,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关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成因,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基因遗传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同样重要。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或者遭受过虐待、忽视等不良经历,都有可能导致其人格发展出现偏差。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成长环境,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同时,对于已经表现出反社会倾向的个体,及时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还有就是这类人在幼年往往学习成绩不良、逃学、被开除、漫游、反复饮酒、性放荡、说谎、破坏公物、偷窃、违纪、对抗长者、攻击人等表现。成长后情感肤浅而冷酷,脾气暴躁,自我控制不良,对人不坦率,缺乏责任感,与人格格不入;法纪功能较差,行为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和情感冲动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自私自利,自我评价过高,狂热但不动人的行为;对挫折的耐受力差,遇到失利则推诿于客观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或引起反应状态;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经常更换职务;缺乏良知,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觉知;缺乏悔恨感与羞惭,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多种形式的犯罪,趋向伴发药物或乙醇滥用。

其实这些做家长的在发现孩子有什么情况的时候就应该带去检查,然后接受治疗。不要不当一回事,还有也不要一味的指责,这样根本就不能解决问题。”

喜欢犯罪心理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犯罪心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