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淡然人生什么意思 > 第一章 不苛求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第1页)

第一章 不苛求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第1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一片完整的树叶,也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却总是会出现一些追求完美的人,他们不但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而且对身边的人也抱有同样的态度。正是因为他们过度追求完美,才导致他们失去了幸福而又快乐的生活,甚至是自己宝贵的生命!

人生不必刻意追求完美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追求“完美主义”并不是那种简单的、健康的追求完美,而是对完美的一种过分的、极端的追求。完美是完善自我,并且在努力达到高标准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而心理学上所指的那种完美主义者是那些把个人的理想标准和道德标准都定得过高,不切合实际,而且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要求自己去做那种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他们一般会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认为自己做到100%还不够,一定要做到101%。

波音民用飞机约占全球机队总量的75%。波音民用航空服务部为保持飞机的最佳使用状态,给用户提供一流的全天候技术支持。同时为行业制定标准,为全球用户提供一整套具有国际水准的工程、改装、物流和信息服务,服务对象包括经营客、货运业务的航空公司以及飞机维护、修理和大修厂商,并为全球提供最大最全面的航空培训服务。像这样的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完美,哪怕一个小小的地方出了纰漏,都有可能酿成大祸。

但在生活中,追求完美的结果往往都是以痛苦而告终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在做事时多数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的人,但他们都不甘罢休,于是又开始向完美努力,结果他们落空了。本来在已取得成绩之后,他们应该是高兴的、满足的,可最后却以扫兴而告终,所以,他们的结果相对是悲哀的、痛苦的。

文物鉴定专家们在鉴别一件宝玉是不是真品时,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看它有没有瑕疵,因为所有的宝玉总会有瑕疵,而人工仿制品却往往是完美无缺。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保罗·休伊特认为:“过度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

保罗·休伊特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完美主义。他发现,完美主义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比如沮丧、焦虑、饮食紊乱等。

有一则这样的寓言:

在非洲大草原,有一头年幼的狮子叫迪奥,它从小就立下雄心壮志,要成为一头最优秀、最完美的狮子。后来,这头年幼的狮子发现,虽然兽类都认为狮子是草原之王,但它有个明显的弱点,就是在中长跑项目中的耐力比羚羊弱。很多时候,就因为这个弱点,羚羊从嘴边溜掉了。

迪奥决心改变这个缺点,通过长期对羚羊的观察,它认为羚羊的耐力与吃草有关。为了增长耐力,迪奥便学羚羊吃起草来,最后迪奥因吃草而变得体力空乏,奄奄一息。母狮子发现迪奥这一做法后,便教育迪奥,说:“狮子之所以成为草原之王,不是因为没有缺点,而是因为它有突出的优点,它是靠突出的观察力、优异的爆发力、锋利的牙齿和准确的扑跳动作而不是靠完美才称霸于草原的,没有缺点的狮子是不存在的。”

迪奥听了母亲的话,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它不再把心思放在改变自己的缺点上,而是尽力去发挥自己的优点。最终,迪奥成了那片草原上最优秀的狮子。

很多时候,我们人类同样会犯年幼的狮子迪奥那样的错误,为了让自己变得完美,我们总希望改掉身上的一切缺点。结果,在改变缺点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优点,而成为一个平庸之人。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有一方面特别优秀,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要是想在各个方面都追求第一话,可能我们连一个第一都拿不到。因此,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要懂得有所“放弃”,要学会接受“失去”。

完美主义者常常强迫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保持完美,不允许自己任何地方不完美。但是这种强迫的方法和自虐并没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完美让我们和别人一样好还不行,我们还一定要超过别人,要像黑暗中闪烁的星星那样发着闪亮的光。我们是在和别人比试,而不是在以自己的才能去工作,我们只会在意别人是不是像崇拜偶像一样崇拜我们的完美。完美主义者也和普通人一样会失败,但他们不能面对自己已经失败的现实,他们憎恨自己,却不能战胜失败。

完美主义不仅不能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连身边的人他都不能接受,是一个非常挑剔的人。比如,她们一定要让自己保持优雅的姿态、不俗的气质、温柔的谈吐,这就是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过高的理想标准,而且还带有强迫的特征;她们会因为一个不优雅的姿态就紧张焦虑,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追求完美的人的正常心态。

完美主义者从表面上看都很自负,但是,她们的内心深处却是非常的自卑。也许,这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不过,事实正是如此。比如,他们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总是在关注着自己的缺点,而且总是不知足,想要做到更完美,因此,他们也很少肯定自己。不知足就不会快乐,周围的人也一样不快乐。所以,学会欣赏别人和自己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实现下一个目标的基础。

在人际交往方面,完美主义者也是很小心翼翼。她们为了保持自己在公众面前完美的形象,经常把自己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不敢与别人进行过多的交往。比如:他们很想可又不敢融入到群体中去,怕一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缺点。他们往往也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给自己制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以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带给自己的却只有沉重的压力和深深的自责。对于别人的褒奖,只会感到诚惶诚恐,认为自己还差得很远。违心地满足别人的要求,委屈自己,打肿脸来充胖子。

其实,“完美”是不复存在的。因为,如果一个人要追求完美,那么,他便会对不完美的东西不屑一顾,当他不得不放弃“完美”的时候,他就会后悔自己没有抓住以往身边那些并不完美的东西,这常常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所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面对现实,要从实际出发,不要自己将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作茧自缚。

完美主义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理想一种状态,所以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追求完美,但是,这样的结果往往会使他们丧失很多机会。所以,我们要排除完美主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事事都有残缺和遗憾。所以,不必烦恼,也不必刻意追求完美,以真实的自我面对社会,我们会生活得潇洒自如。

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一口的苹果

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这一缺陷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就算完了。后来一位老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这个人听后,很受鼓舞,从此,他把失明看作是上帝对他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盲人推拿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当地的小学课本。

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思路不仅有点奇特,还有点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七八,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励呢?而且,这个理由又是这样的善解人意,幽默可爱。

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杰,文学家弥尔顿是瞎子,大音乐家贝多芬是聋子,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中年后是哑巴,如果用“上帝咬苹果”的理论来推理,他们也都是由于上帝特殊喜爱,被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的缘故。

就说帕格尼尼吧,4岁出麻疹,险些丧命:7岁患肺炎,又几近夭折;46岁,牙齿全部掉光:47岁视力急剧下降,几乎失明:50岁又成了哑巴。上帝这一口咬得太重了,可是也造就了一个天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3岁学琴,即显天分;8岁已小有名气;12岁举办首次音乐会,大获成功。之后,他的琴声几乎遍及世界,拥有无数的崇拜者,他在与病痛的搏斗中,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世界。著名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有人说,上帝就像个精明的商人,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他给你一分天才,就会搭配几倍于天才之上的苦难,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假。所以,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最好的办法,就是像那个老师那样去自励自慰:“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我,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些罢了。”

人的一生中总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面对生活的不完美和不如意,我们既不能放弃自己,也不能苛求自己更完美。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勇敢地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现实,不抱怨、不懊恼,怀着一颗包容的心看待生活给我们的不如意。在轻松、满足的环境中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刻意的追求只会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糟糕。

“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那些追求完美的人不仅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身边的人也是如此。他们往往接受不了自己或他人的缺点和不足,甚至因为一点小缺点而忽略了其他的优点。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这是正常的,我们必须学会接受他们,顺其自然。如果非要和自然规律抗衡,必然是自讨苦吃。所谓“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留些缺憾,反倒可使人清醒,催人奋进。

身体有缺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教授的身体状况众所周知。21岁时,他被确诊患有罕见的、不可治愈的运动神经病ALS,叫做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1963年,医生说他只能活两年半,并且随着病情的恶化,他将失去所有的活动能力。然而,这种致命的打击并没有击倒霍金,他也并没有因为自己丧失所有活动能力而否定自己的价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