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心理学与读心术入门 > 藏心术九 掌控心理巧妙暗示运用暗示力影响潜意识(第2页)

藏心术九 掌控心理巧妙暗示运用暗示力影响潜意识(第2页)

1.真实地评价自我

摆脱完美主义的束缚,不要妄想十全十美,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对待自己,清楚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人无完人,或许你在这方面不如别人,但别人或许在另一方面不如你。在过高的要求无法实现的时候,失败感自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也不可避免。

2.转移注意力

当你充分认识到自己后,就不要把注意力始终停留在自己的短处上。你停留的时间越长,黑色的阴影就越重。发挥你的长处,体现你的人生价值,更能让你肯定自我,从而克服自卑的心理。

3.心理治疗

如果你的自卑感太强,则成为一种心理疾病,一般的自我心理调节可能作用不是很大,此时需要通过心理医生来进行治疗。

4.主动找回自信

主动找一些简单并且比较容易成功的事情做,逐渐增强自信心。一个人产生自卑的另一个原因,是遭受挫折和失败,所以,通过逐步获得成功找回自信。自信多一点儿,自卑就相应地减少一点儿。

5.补偿法

这是一种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主要通过自己努力奋斗,在某一方面取得一定成就来补偿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在听觉完全丧失的情况下,他仍克服困难创作了著名的《第九交响曲》。

战胜自卑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磨炼心态、挑战自我的过程。人们常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自卑却是自己为自己设置的障碍,只有跨越这道门槛,你才能集中精力和斗志从事别的事业。

心理学关键词

自信是一种心理状态。有时自信会受到动摇,而你必须重新树立信心。有时你在生活的某些方面充满自信,但在其他方面则不然。自信并不是指毫无恐惧及焦虑,而是你能克服这些恐惧与焦虑。

3.巧妙利用权威效应来影响别人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在教学尤其是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权威人物”,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人生阅历都有绝对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学生中确立自己的权威,充分发挥“权威效应”,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理念畅通并有效地执行。但“权威效应”不能滥用,须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不当的言行会逐渐地削减树立的威信。“权威效应”有用,但须慎用,更忌滥用。

一位记者在访问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原复旦大学校长扬福家院士时,扬福家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波士顿大学曾聘请了一位十分著名的教授为传播系主任。这个教授在一次讲课时讲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话,而这段话是他从其他地方看到的,本来他是要交代这段话的出处的,但教授刚讲完那段话,下课铃就响了,教授便下了课。在西方的许多著名大学,要求学校的每个老师和学生不能以任何形式剽窃别人的成果,即使老师在上课时所说的内容,如果引用了别人的话,都必须明确指出,如果不指出,便认为是一种不诚实,是一种剽窃行为。所以,当这个教授下课以后,有一个学生便向校长反映,说那个教授在上课时用了某个杂志上的话,但没有交代出处。校长便找那个教授核对,那个教授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便立即提出辞职。由于其他教师的挽留,最后校长决定撤消他主任的职务。第二天这个教授上课时,第一件事就是向学生道歉。在这件事情中,无论是那个学生,还是校长,或是那个教授,都表现出了一种对虚伪的厌恶,对诚实的追求。那个学生并不因为教授有名气便原谅他的不诚实,哪怕他不是故意的;校长也并不因为这个教授有名气,便原谅他的失误;教授也不因为失误,便找种种借口原谅自己。他们不能容忍的不是这件小事,而是不能容忍哪怕是半点的虚伪,无论这种虚伪是来自有意或是无意。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容忍了无意的虚伪,便是对真诚的一种亵渎。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充分证明了权威效应的威力。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

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

为了证明权威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所著的《影响力》一书中说到一个例子:有人告诉你说,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你这样的人在这个年龄吃这个补品有很大的好处。如果这个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你对他的介绍一定会有一些质疑。

现在这个人的头衔是国际营养学会高级研究员,你对上述的话又有何感想?当你知道他不仅是高级研究员,而且还是国务院的特级专家,此时你的感想是否有变化?

这时候,你又知道了有关这个人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去年他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物学奖。这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才会拿到的大奖,一年只有一次,获奖者在全球的科学家中只有很少的比例。这时,你对上述的话又有什么感想?

当然,你相信的绝对不是他这个人,你相信的只是他的头衔,是外界授予的头衔。你是在逐渐知道了他的头衔后才越来越相信了他的话。

这也是权威效应应用时的奥妙所在:你可以不是权威,但是如果你能让人感觉到你是权威,你就能让人相信你的话。每一个人总是习惯性的思考问题。

所以,我们对权威的信赖,使我们往往受到权威的暗示所引导,而这里并不需要权威的实质,也许一些权威的假象就可以左右我们的言行。这些暗示可以是头衔、服装或者其他外部标志。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

被权威的假象所引导,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的汽车。在美国,汽车是一种尤其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地位标志。根据旧金山湾区进行的一项调查,拥有名车的人更受人尊重。而实验也证明:绿灯亮起时,人们往往会根据停在前面的车是名车还是普通车型而确定是否以按喇叭的方式来进行催促。如果是名车,排在后面的人往往会等得久一点。坐在名车里的人就一定是受人尊重的人吗?当然未必。但是他的车是名车,所以在别人眼里,他这个人的地位自然就提升了。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牙膏广告。当追问看过广告的受众,广告中有哪些人物时,普遍都提到了有医生。不错,医生的身份就是用来影响受众的,利用的就是人们对医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的认同。但是问题在于,广告中并没有明确告诉你穿白大褂的就是医生。这是营销中对权威效应的绝妙应用,是基于对人们心理的深刻把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就可以巧妙地利用权威效应来影响别人。我们可以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等等。即使并不存在权威的因素,我们也可以制造一些假象使对方认为我们就是权威,这同样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心理学关键词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4.尽量引导对方多说

听别人说,引导别人多说,这才是有效的沟通之道。不是吗?他说得越多,你了解得越多。

如果你找一些下属,询问他们有关新项目的计划方案,还没等他们说,你先说出了你自己的一大堆想法:你的期望是什么,你对进程的安排怎样,你对方案的初步设想是什么。其实,这并非明智之举。

你为什么不等一等,让你的下属畅所欲言,听他们说?你怎么不想想他们很可能有全新的观点,想到你不可能想到的好点子?你先说了一大半,如果他们想的与你想的不一样,他们可能会顾及你的面子而不愿说或者因为害怕得罪你而不敢说。

某公司的总裁,当他试着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参与会议讨论时,他发现没有多大效果。于是,他在员工会议上做了录音,会后,他仔仔细细地听了一遍回放录音,他惊讶地发现问题就在自己身上。例如,当提出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时,自己首先就说:“你怎么想的?我是这么想的……”这样就把讨论集中到他自己的观点上了。录音帮助他发现了矛盾,解决了问题。此后,他说得少了,员工们自然说得多了,他获知的信息也就多了。

总而言之,你说得越多,了解得就越少,而让对方多说,你了解得也就越多。

你是否问过自己:与人交谈时,别人说话的时间与你说话的时间各占多大比例?仔细留意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谈话所占用的时间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

一位作家在回放他的录音采访时,惊讶地发现,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来谈他自己,他的能力,他的成就,他的兴趣,这样的情形恰好解释了为什么他的很多采访毫无用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