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落座后,环视这间对一名二品官员来说着实有些简陋的厢房来。
厢房宽敞而古朴,中堂两边挂着两副字,右边写的是“务民之情,不遗其族;”,左边则是“养民之义,不忘其祖。”,这一对字笔道停匀、潇洒自然,颇有赵孟頫之神韵。再论屋内摆设,除却一张案,一道屏风,一副衣桁,几把椅子,以及纱帘后的一张床外,就只剩下屏风前摆着的一张古琴,以几个摇着烛火的青莲黄铜灯台。
“我孤身一人,无任何家眷,内衙对我来说总是那样空旷。”隋瑛看出林清的心思,放下笔,露出笑容,“这厢房也是冷清得很,不常有人来。除却我那长随每日进出打,你还是第一个。”
“是见善唐突了。”
隋瑛扬起嘴角,半分苦涩半分无奈,摇头道:“你说我们,为何总是把‘唐突’二字挂在嘴上,分明不该唐突的也唐突了,不该冒犯的也是冒犯了。有谁会无缘无故三番两次去碰你的手,会为你梳头?而又有谁,毫无缘由三更半夜不入睡,反倒穿着睡袍、披着件狐裘就来他人厢房里坐上一坐?”
林清起身,“我还是走罢。”
“你坐下,听我把话说完。”
隋瑛鲜有命令的语气,林清诧异地看向他,却在接触到隋瑛的目光后迅速躲开。他的脸开始发烫,烛光下,心口跃动不停,如箫鼓夕阳。
隋瑛从案后走出,抚摸屏风前的那张古琴,目光飘渺,也许有些话不该此时说,但此际不说,又待何时?
“见善可知,我弹的一手好琴?”隋瑛也不看他,只是用手指抚在那冰冷琴弦之上,面上已是挂了霜色。
“在山琴艺,朝野闻名。”
“那么见善是否又知晓,我这一首琴艺,是从我那身为江南名妓的姨娘那里学来的?”
“略有耳闻。”林清深吸气,阖上双眼。
隋瑛轻笑一声,流淌些许嘲讽意味,道:“我是江宁广陵人士,父母早亡,姨娘靠她那一手琴艺供我走上科举之路,我十七岁中举,二十二岁那年本该进京参加会试,也就是那时,我在广陵城外遇见了你。”
“在山恩情,见善没齿难忘。”
“你当真以为我要提此恩情?”隋瑛转身,看向林清,冷笑一声,“世人皆知岭南惠州林氏出了你这样一位栋梁之才,又可知江宁广陵,也有一林氏当年也是风光霁月?”
“见善……不知。”
“不知?”隋瑛笑道,“好一个不知,那我便与你讲道讲道。”
隋瑛踱步至案前,抿下一口茶,好似平复心绪。
“那广陵林氏,指的便是当年广陵府的知府林可言。那林知府是个克己奉公、砥砺清洁的官老爷,在当地的名声都是顶好。而立之年,在两抱闺女之后终是得了一位嫡子。这嫡子讨着全家人的欢喜,五岁擅对偶,六岁诵千言,端的是一个颖物绝伦的主儿。可世间安得双全法,那林氏小儿天资聪慧,却自小体弱多病,一年上头都泡在药罐子里,叫郎中都跑断了腿。直到那年春日,一云游道士突然前来,为那小儿诊出了气运,说其命格出众,却独独少了一分‘玉’字。”
“我隋在山本家制玉出身,做着全广陵的玉石生意,也算小有名气。一年春日,那林知府亲自登门拜访,委托家父为其小儿制上一枚护身玉。”隋瑛看了一眼林清,见他依旧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于是继续说:“也就是那时,我开始随家父出入林府,也得以见到那林氏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