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宁夏京剧院卜琳意外 > 第二节 中国京剧院四团(第1页)

第二节 中国京剧院四团(第1页)

世纪40年代初,在祖国的晋西北,有一支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文艺队伍,经常深入前线部队进行巡回演出。这就是八路军一二○师师长、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贺龙领导下的八路军一二○师战斗剧社。

1942年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了落实《讲话》精神,战斗剧社奉命调赴延安和鲁迅艺术文学院平剧团等单位合并,成立延安平剧院。在“推陈出新”的号召下,剧社新编历史剧《岳飞》和许多传统戏,还编写了《上天堂》《张学娃过年》等反映现代生活的京剧。

1946年下半年,贺龙司令员将战斗剧社带回晋西北。10月,刘元彤、殷元和、张元奎、张笑云等人携家属来到战斗剧社平剧队,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文艺战士。这些北京富连成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的到来,使分散在各地的一些知名京剧演员也纷纷加入,战斗剧社平剧队京剧演员阵容逐步壮大。在很短的时间内,战斗剧社平剧队演出的京剧《霸王别姬》《清风寨》和新编历史剧《三打祝家庄》等轰动了整个张家口。解放区的老百姓说:“我们在家门口能看到这样阵容的专业演出,还真不多见!”同时,晋绥平剧院也在晋西北的兴县胡家沟成立。随后,在国民党反动派胡宗南匪军进攻延安时,剧团为了配合作战,曾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士们进行慰问演出,鼓舞了战斗的士气。

1947年底,晋绥平剧院接到上级命令,要赶赴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为毛主席和党中央总部演出。接到任务后,演员们个个精神抖擞,能为首长演出,他们都深感荣幸。他们背着背包,拉着戏装道具,从晋西北的兴县出发,一路边走边演,慰问部队,日夜兼程。演员们团结一致,互相照顾,克服重重困难,经过百余里长途行军,终于顺利到达杨家沟。

顾不上休息,演员们很快有序投入到紧张的布置舞台、化妆等准备工作中。舞台设在山坡上的一块平地上,对面是两大排窑洞。一排窑洞前搭的是木板舞台,演员化妆、穿服装在后面窑洞里,看戏的观众在对面的一排窑洞里。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等在窑洞内由贺龙司令员陪同观看演出。

1948年4月,根据上级指示,晋绥平剧院又整体调往延安。到达延安后,剧院被命名为“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区平(京)剧院”。为配合战事,剧院陆续创排和改编演出《丹梁桥》《伯夷叔齐》等戏。晋绥平剧院这支战火中成长起来的革命文艺队伍,经历两年的战斗洗礼,为解放战争宣传党的政策、传播艺术火种发挥了积极作用。

几个月后,根据贺龙司令员的指示,平剧院领导作出决定,委派张元奎、孙秋田赴临汾,将国民党军队的一个京剧团接收到延安。这个剧团原名叫“英武京剧团”,之前是国民党黄樵松的剧团,临汾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人民剧社”。这个团的主要演员有陈富康,他是北京富连成科班“富”

字辈的,能教、能排、能演,威望比较高。还有白少亭、石月明(汪派老生)、张菊蓉(旦角)、郭宏华(花脸)、郭昆山(教员)、宋德泉(鼓师)、张占元(武花脸)、刘飞云(武生),都是名角儿。他们到达临汾后,部队用两个月时间对该剧社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并对他们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终于,在1949年4月上旬,该剧社的演员和家属共50余人,带着剧社的所有家当,乘着13辆大马车离开临汾。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这个剧团的演员顺利抵达延安。

1949年,全国各个战场捷报频传,5月份西安解放。平剧院又进行了一次大迁徙。7月初,剧院进入西安,被命名为“西北军区平剧院”。

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按照贺龙司令员“西北需要人才,京剧要发展”

的指示精神,西北军区平剧院在北平又招收一批学生,成立西北戏剧学校。

学校聘请老京剧艺术家梁花农担任校长,并聘请一批名教师任教。他们是陈丽芳(程派旦角)、陈世鼐(梅派青衣)、李盛荫(老生)、朱盛富(武旦)、刘博阳(武生)、薛广福、唐长利(花脸)、吴宝亭(京胡)、李善卿(乐队)、邢德月(武功教员)、梁先庆(小生、青衣,梁花农之子)。

这批学生有一部分是原北京各科班的学生,如刘元鹏、孟元伟、李韵章、叶庆先系富连成科班;舒茂林、梁文启系天津稽古社;金玉恒系中华戏曲学校“玉”字班;谭喜寿、茹绍魁、曹长宝、陈玉贤、沈志广、张滨江、李铁钢系荣春社科班;陈玉英系四维剧校科班;谷春才系鸣春社科班。

另外,还有叶盛富、靳志明、李少奎、舒少斌、白春培、刘克勤、张元志、钱振国、钱振义、梁加禾、李业德、梁建国、阎宝俊、李秀惠、李淑华、苏联生、苏联义、刘学忠、田文辉、陈文良、郁文成等。也是那个时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的高徒王和霖,和出身于梨园世家,擅演青衣、花旦的李蓉芳夫妇的加盟,既充实了剧团的演出力量,又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这时,京剧院除演出一些传统剧目《四进士》《霸王别姬》《红娘》《取金陵》《群英会》外,还经常演出《武大郎之死》《红娘子》《北京四十天》等剧目。

1950年,贺龙率西北野战军一部挺进大西南,西北军区平剧院随之也抵达重庆,被命名为“西南军区政治部京剧院”。为了更好地培养接班人,正式成立院领导下的实验剧校,张一然兼校长,王宪周任副校长,刘长龄任指导。由于该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训练的同时,还加强了文化课的学习。他们边学习边实践,经常到部队、工厂、农村进行演出,还将一批学习好、业务强的学生输送到云南国防京剧团和贵州京剧团。大部分学生随团调到北京。

新中国成立虽然只有两年多,但解放军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声望极高,很快,便吸引了一大批久负盛名的京剧人才先后加入该团。至此,这个全军级别最高的京剧团,拥有了李鸣盛、谭元寿、梁慧超、李丽芳、童葆苓、盖玉亭、郭元汾、班世超、蔡宝华、李荣安、赵金蓉、曹立新、郭金光、俞鉴、谭世英、张正武、高韵笙、刘顺奎、戴万武、郑菊奎、刘金声、徐鸣远、阎韵喜、高玉秋、白元杰、赵鸣飞、蒋士英、朱玉安等各个行当的名家名角。刘松超、王天柱、高长清、王晓棠、石铁梁、王志怡、萧玉华、金玉春、刘丽芳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也纷纷加入。乐队的一些琴师和鼓师,也都是享誉梨园的名家,如文场的“京胡圣手”杨宝忠、“月琴大王”罗万金,武场人称“马氏三雄”的马玉山、马玉芳、马玉河和鼓师王敏等。

编导、教师队伍实力也非常雄厚,如艺贯中西的导演、梅兰芳的弟子刘元彤,文坛奇才、笔名“还珠楼主”的编剧李寿民,姜妙香的弟子秦志扬,著名梅派琴师兼教师苏盛琴,以及武戏总教练樊富顺等。

京剧团是军队的艺术团体,所以每个团员既是演员也是战士。不仅要求他们艺术精湛,还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许多演员来自松散流动的旧戏班,或多或少染有自由散漫的习气,因而改变他们的生活作风和树立军人形象便是首要一课。为此,老师要求他们一切从头做起。每天清晨5点起床列队跑操,作息要整齐划一;外出军容风纪须严整,着装不能我行我素;演出前要列队点名,集合要争分夺秒……经过严格训练,这些队员的行为大有改观,良好的作风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

演出前,大家齐心协力一起装台,没有任何人误场;演出中,武戏演员一下场,大家赶快帮他们打水擦背;演出后,乐队要在台口敲锣打鼓欢送观众。

不管是主演还是龙套,最后都争先恐后地清扫场地。

1951年,西南军区政治部京剧院按照贺龙司令员的指示,先后三次奔赴康藏高原慰问筑路部队。第一次是去慰问打通雀儿山的工兵八团。雀儿山即坡陡路窄、山势险峻的“二郎山”。第二次进康藏是1954年1月,还是慰问筑路部队。1954年9月26日,西南军区政治部又下达第三次去康藏的命令。这次演出任务是慰问参加康藏公路全线通车典礼的筑路部队。

主要剧目有《野猪林》《三打祝家庄》《三岔口》等。在三年多的日子里,这些演员三次进入康藏高原慰问筑路部队官兵,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进入西藏演出的京剧团;第一个在最高点(海拔5000米以上)演出的剧团。演员们牢记贺龙司令员的谆谆告诫,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慰问他们。这些革命文艺战士没有辜负党的期望,以实际行动验证了他们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当他们从西藏返回重庆后,再次受到西南军区的通令嘉奖。

自1946年10月晋绥平剧院成立以来,剧院创作演出了《丹梁桥》《嵩山星火》《陌上恨》《红娘子》《北京四十天》《武大郎之死》《祝英台》《夜明珠》《平地风波》等十多个剧本。这支革命文艺队伍自成立起,便一直以战斗的姿态进行紧张工作,转战于各战场。仅1954年就演出340多场。在西南的5年中,演员们演出1530余场戏,观众达到1123500余人次。他们对党忠诚,和部队有着深厚感情。这些人以集体化、战斗化的军事管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1955年,西南行政区和西南军区撤销。7月,西南军区政治部京剧院与总政京剧团(原系聂凤智司令员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所属平剧团,后来与张爱萍司令员领导下的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进驻杭州,更名为“浙江警备区政治部文工团”,并与浙江军区京剧团合并)合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京剧团。

1955年11月7日,根据建军原则,总政京剧团被撤编,全团转业退役,移交给地方。当时贺龙十分关心京剧团,在他的关怀和提议下,经总政治部和文化部商定,将总政京剧团调入中国京剧院成为第四团。当天下午,中国京剧院所属三个团和总政京剧团在人民剧场召开大会,由中国京剧院副院长马少波主持会议,宣读了总政治部和文化部的命令。总政京剧团由中国京剧院负责接管,并宣布中国京剧院党委决定,总政京剧团正式成为中国京剧院四团,任命石天为四团团长,贺进禄为副团长,王宪周为政治助理,孙秋田为行政助理,李永华为业务助理。这就是京剧界赫赫有名的“老四团”。

哪里有部队,剧团就在哪里;哪里工作需要,剧团就在哪里。在此期间,“老四团”曾以8个月的时间,深入福建前线以及浙东前线慰问日夜守卫海防站的海军战士。有的岛屿只驻有一个班,为了执行保卫祖国领海的任务,战士们不能集中到其他岛上和部队一道看戏。尽管只有为数不多的十几个战士,但为了慰问可爱的英雄解放军,演员们仍旧坚持把戏送到这个小岛上。有的岛屿距敌岛只有三海里,通过望远镜,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敌人的防御工事。尽管有着一定的危险,加之敌人的飞机还常来打援,白天不能活动,可演员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到那里去为战士们演出。

深入前线慰问演出,对所有的演员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除了为官兵服务外,演员们还适当对外公演。在上海的一次短期公演后,上海市文化局、文联、剧协及艺术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异口同声地评价道:“四团虽没有一流的演员,却有一流的演出!”

1956年1月,中国京剧院四团接到总政治部和文化部的命令,要赶赴青岛、上海两个海军基地及其所属的几个海岛进行慰问演出。一支90多人的慰问团很快组成了,由石天任团长,主要演员有李鸣盛、郭元汾、李丽芳、王吟秋、俞鉴、李蓉芳、王和霖、李荣安、殷元和、张元奎、郭金光、刘松超、王天柱、徐鸣远、金玉恒、李多芬等。剧目有《失·空·斩》《四郎探母》《秋江》《玉堂春》《锁麟囊》《荒山泪》《乾元山》《雁荡山》《三家店》《文昭关》《霸王别姬》等。历时1个多月,演出70余场,受到广大海军官兵的赞誉。

1956年9月中旬,在“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三周年之际,总政文化部部长陈沂来到中国京剧院四团,宣布了总政治部和文化部的命令,派艺术团赴朝鲜慰问演出。艺术团由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和中国京剧院四团联合组成。战友歌舞团主要演员有马国光、马玉涛等,中国京剧院四团主要演员有李鸣盛、李丽芳、俞鉴、班世超、殷元和、张元奎、李荣安等。

1957年,“老四团”评级以后,演员们在党的教育下思想觉悟迅速提高,都觉得国家经济并不富裕,应该多做工作少拿报酬,于是全团演奏员主动要求降薪降级。由于长期在部队生活锻炼,全体演职人员都被培养出坚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养成了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上台是演员,下台是战士;白天背起背包行军,宿营后就做群众工作,扫地、挑水、做农活,宣传党的政策。

为尽快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中央决定派一支服从命令、政治可靠、思想过硬、艺术精湛的队伍,代表中国进行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以中国京剧院四团为主组成的中国艺术代表团,挑起了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的重担。

自1954年下半年至1958年上半年,三年多的时间里,中国京剧院四团的很多演职人员曾7次出国,先后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团、中国艺术团去过越南、朝鲜、苏联、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家,还对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叙利亚、黎巴嫩、印度、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新西兰等国家进行过访问演出。在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京剧《闹龙宫》获金奖。

在多次的出国演出中,演员们不仅使京剧艺术在国际上获得很高声誉,在外国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在遵守出国纪律、与兄弟团体的合作等方面都得到赞誉。不论时间多久,演员们自始至终都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