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李清照是什么派诗人 > 桐风蕉雨绍兴十三年的春天(第1页)

桐风蕉雨绍兴十三年的春天(第1页)

一临安有旱门十三,水门五。城正南只有一门,曰嘉会门,城楼绚彩,为御道。

另有东南门七,东门三,北门三,西门四。

李清照,就住在西门之一的清波门,住了近二十年。

关于李清照晚年生活的文字记载不多,但词作不少,且篇篇警人,字字珠玑。我因为先入为主,自小最熟悉的一首便是《声声慢》,所以最喜欢这首。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千百年来最为诗家称道的就是开篇的七组叠字,不但开门见山地营造了一种凄迷惝恍的氛围,且极富音韵之美,在诗词曲赋中都极为罕见。

后世赞誉如潮,以为“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即士林中不多见也”,将其比作“公孙大娘舞剑手”“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李清照既然敢于写《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且批评苏轼等“不协音律”,可以反证她自己是精通五音六律,非常讲究曲子词的音乐性。

“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这阕词开篇十四叠字,既精巧又随意,无斧凿痕,出奇制胜,叹为观止。

后世争相效之,多为东施效颦,莫能与敌。如有人作《天净沙》词云:“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连用二十八叠字,字数增加了一倍,然而风韵不及十之一二,何足道哉?

先声夺人之后,接下来开始写天气,写大雁,写菊花,写梧桐,写风雨,当然少不了写酒。

“乍暖还寒时候”,似乎是春天,然而菊风桐雨雁归来,又似乎是秋天,总之又是一个失眠的季节。看着似曾相识雁归来,想到昔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情形,愁情无限,有书难寄。

再不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清愁了,而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凋零的,不只是菊花,还有红颜。

于是再来一组叠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哪里是雨,简直是沙漏声声,深夜寂寥,倚窗听雨,这无边无际的寂寞,何时才是个尽头啊?于是结尾的问句脱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着这首词,整个心都沉下去,沉下去,简直要沉入深夜的冰水里去,透体生寒。

梁启超评价说:“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这也便是王国维所说的“以血书之”之词了。

梧桐大概是自然界最有灵性的树木了,既能引凤凰,又能知天机,还能做成琴来传达五律。

《诗经》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所以自古以来,文人多爱竹,而帝王偏爱桐。

吴王夫差建梧桐园,一名琴川;汉代上林苑遍被桐树,有椅桐、梧桐、荆桐三种;魏晋时夏侯湛著有桐赋“有南国之陋寝,植嘉桐乎前庭”;前秦王苻坚则“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唐初宫中少树,孝仁皇后命种梧桐于后宫,也是以凤自居。

宋时宫廷更有一个独特的习俗:每年立秋这天,太史官高喝一声“秋来了”,便有侍从将宫里盆栽的梧桐移至大殿。因为梧桐最是“一叶知秋,万叶秋声”,这一搬动,桐叶便哗啦啦落下几片,便是预告秋来了。

《酉阳杂俎》记载了一则轶闻:李清照的老家济南有房家园,植桐树,有人折其枝,主人斥道:“何谓伤吾凤条?”自此之后,再无人敢伤梧桐。

李清照必定是听闻过这则逸事的,也必然很喜欢桐树,所以在词中常常提及,以为“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然而同时,梧桐却又是一种伤感的树,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死半生,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

故而贺铸有悼亡名句:“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如今李清照失去了赵明诚,只身客居,漂泊无依,倘若月下抚琴,援桐吟秋,那琴声一定也是凄怆不忍闻的吧?

也因此,李清照的《咏桐》向来被视为悼亡之作:忆秦娥·咏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