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现有的积冰探测设备精度有限,团队不得不依赖视频录制和高速摄影来捕捉数据。
在许宁与林哲彬的带领下,182厂与金城大学的大气科学学院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
工厂仅用了短短十几天便将许宁研发的重点区域除冰系统从蓝图变成了现实;
而大学则迅速在金城、秦岭及疆北建立了专门的气象监测站——根据历史数据,这些地区是华夏最容易发生积冰现象的地方。
然而,这几天西北天空一片晴朗,万里无云,这虽然对常规飞行来说是理想的天气条件,但对于自然结冰试飞而言,却意味着缺乏必要的挑战环境。
面对这样的好天气,试验团队显得有些无奈。
“再次检查所有防冰系统的功能!”
梁绍霖拿着扩音器对着飞机周围的工作人员喊道。
“梁总,今天已经查了三次了,特别是热气除冰系统,频繁启动会影响发动机寿命的。”助手小声提醒。
按照许宁和林哲彬制定的准则,在尝试自然结冰测试前,必须先在干燥空气中验证每个防冰系统的功能、安全性和性能特点。
但连续的好天气让这个过程重复了许多次。
“没关系,确保一切正常,多检查几遍也是好的。”
梁绍霖心里明白这样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但保持忙碌可以防止团队成员因等待而产生焦虑或松懈的情绪。
“常工,我们之前在北美做结冰测试时发现,地面气象站难以准确分析高空云团特性,最好有架气象侦察机在空中寻找合适的测试空域。”
一名来自602所的工程师建议道。
许宁苦笑了一下:“话虽如此,但改装一架气象侦察机也需要通过自然结冰测试,而要完成测试又需要一架气象侦察机。”
工程师挠头不语,显然陷入了这个循环逻辑中。
“万事开头难啊!”许宁双手插在袖子里,仰望天空,感慨地说。
这时,旁边突然传来了一段带着浓重枫叶国口音的英语……
在距离最近的海岸线1500公里、远离大型水体的地方进行自然结冰试验,这让来自阿古斯塔公司的枫叶国代表罗西·科伦坡感到不可思议。
“这不会是在跟我开玩笑吧?”他心想。作为代表团团长,罗西对这个地方能否提供合适的试验条件表示怀疑。
然而,负责这项研究的林哲彬教授并不打算让步。
虽然他的性格一向温和,但面对质疑,他果断地回应道:
“根据我的多年研究,每年从11月到12月,在秦岭和新疆北部地区上空确实存在超过50%的积冰概率。我们选择这里是有科学依据的,请您保持耐心。”
由于天气条件迟迟未达到要求,团队成员们的心情都十分焦急。
眼看争论升级,项目协调员许宁赶紧介入调解:
“林教授,别急,我们会找到适合的气象条件的。科伦坡先生也是专业人士,他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他提醒道,几天前还穿着正装的科伦坡,现在也换上了带有航空标志的保暖外套,像其他人一样把手揣在口袋里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