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成道者百科 > 第173章 知人智者(第2页)

第173章 知人智者(第2页)

在绍兴读书期间,眼瞅着大明王朝的皇帝明英宗滥用皇权,胡作非为至被也先人俘虏而去,他心痛不已,于是更加苦读,尤其重视兵书战法,欲攻军事,立志报国。

十八岁这年,王守仁带着新媳妇回老家省亲。他们路过广信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叫娄亮的奇人。

这人可以说是王守仁后来成就圣人之名的启蒙老师。他是第一个给他介绍格物致知道理的人,王守仁听完娄亮的讲课,当即就惊呆了:“这不就是我想学的知识吗?”

才回到老家,王守仁便不吃不喝的盯着一根竹子发呆。直是七天七夜不眠不休,发誓要穷尽出竹子的所有道理。不想最后一口老血喷在竹竿上,这才暂时作罢。

这件事让他产生怀疑,放下了一时执着。他很想知道“程朱理学”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去追求的真理,于是就开始了中规中矩的科举考试征途。

但连续两次的榜上无名,他又有所疑惑。作为状元的他爹王华,就安慰他别灰心,下回准能中榜。

王守仁却非常认真的说道:“都以为我会因为落榜而感到羞耻,其实真正让我感到羞耻的是,没考上我竟然还会感到懊恼!”

这个时候,他实际上,已经开始在强调自己内心的情绪感知了!

在他二十八岁这一年,因为成绩优异,终于考中,被录取为南宫第二人,派往工部实习历事。

实习期间,他去过大西北,主持修过建军事设施。后来又到刑部,被派去江北地区,也断了不少的案子。最后被调到兵部任职。

明武宗正德元年,南京给事中御史等二十多人被捕。仅仅是因为得罪了大太监刘瑾,就被拿问下狱。

王守仁上书仗义执言,无奈朱厚照根本就不看他的奏折,一切朝政全部交给大太监刘瑾批阅,刘瑾见了他的奏折,愤恨至极,就命人把王守仁抓来,痛打了他四十大板,然后把他贬到黔地安顺龙场的一个荒凉驿站,去当了个驿丞。

王守仁这时,相当于从国防部的一个高级干部,直接被降级,变成了一乡镇镇招待所的所长。其落魄不可谓不惨,于他的打击不可谓大。

当时的龙场,乃是一个环境极其恶劣荒凉的地方,当地百姓生活极其艰苦,且龙场常有毒蛇猛兽出现,病疫横行。真是穷山恶水之地。

王守仁来到这里,却很豁达,他在栖霞山阳明洞放了一口石棺,坐在里面参悟,他回忆起这三十四年来的种种磨难。

当被廷杖、贬谪流放、遭人追杀的景象回复记忆起于脑海中,是什么在支撑着自己,如果圣人遇到这些挫折,又会作何反应?一一呈现,解悟不断。他夜以继日地思考观想这些问题根源,却始终不得真解。生活的艰苦、环境的危胁、思想的滞涩不停地捶打着王守仁的意志。

终于有一天,他似乎参透了一切,狂喜大笑。他想通了一个道理:“圣人从众中而来,圣人之道不在于物外,而在于自己的内心。”

王守仁一时明悟,终于明白:“一直支撑着自己的并非外物,而是自己的本心,一个人本心的状态,决定了一个人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如何感知外界一切,如何知行合一。从此,他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王阳明。

彼时的黔地安顺龙场,百姓大多还处于蒙昧尚未开化的状态,王阳明先生就四处去讲学传道,开启百姓心智,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

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因谋反罪,被明武宗朱厚照,判处凌迟处死。正德五年八月,王阳明终于被重新启用。

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王阳明的欣赏,一路保举他挺进朝堂。于是,王守仁就被擢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此时,南中之地盗贼并起,匪患连连,百姓苦不堪言。官府镇压却是屡屡受挫,死伤无数。如此世道状况,甚至有百姓为了活命,直接去投靠了盗贼,壮大匪患。

正在这危难之际,王阳明主动请缨,率领军队前去剿匪讨贼,可王阳明虽然学习过兵法,也曾在兵部任职,但却从未接触过真正的军事作战。

他在所有人的质疑下,率军来到了南中。王阳明作战的手法可谓是“狡诈专兵”。

他先威逼利诱匪中奸细,让他们成为己方间谍。又佯装败退,然后突然暴起反攻,到招降的时候,却摆出杀人的架势,吓得敌方立马投降,该杀人的时候,却表现得畏畏缩缩,可一旦抓住机会,便心狠手辣,斩草且除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平定了匪患贼乱,安抚了百姓,赫赫战功,让那些等着看他笑话的人,惊掉了下巴。

就在他基本上肃清贼乱之后,宁王朱宸濠却是造反了!皇帝哀叹不已,大臣心慌不定。

兵部尚书王琼却气定神闲道:“且别慌张,那王伯安不是在江西吗?有他在,你们有何慌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