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改进后的歼8C战斗机上,尽管总的发电能力达到了36千瓦,但大部分额外的电力资源却未能充分利用。
即便如此,这款新战机已经让试训基地的所有人眼前一亮。
当大家还沉浸在震惊中时,飞行员冯林通过无线电传来新的消息:“导弹准备就绪!”
从捕捉到目标到导弹进入待发状态,整个过程比以前快了一倍以上,一切都在变得更好。
机电二局的领队郭立强站在指挥官身后,紧张得屏住了呼吸,双手紧握在袖子里微微颤抖。
指挥官终于反应过来,下达了他职业生涯中的首个此类指令:“05号机,目标尚未进入导弹攻击范围,请等待发射命令。”
虽然霹雳11导弹(即Aspide)理论上射程可达40公里,但这是在特定条件下——高度1万米、相对速度1。2马赫时的数据。
实际上,05号机和靶机的高度均低于5000米,且飞行速度未超过音速,因此35公里外的目标超出了导弹的实际打击范围。
考虑到该型导弹主要研发于上世纪70年代末,其性能指标确实已显陈旧。
经过大约半分钟的等待,冯林获得了开火许可。
一枚导弹从05号机翼下点火起飞,在连续波照射器的引导下向目标飞去。
由于靶区离机场不远,地面雷达能够全程跟踪这次攻击。
塔台内的所有人都注视着雷达屏幕,只见代表导弹和靶机的信号逐渐接近,最终合并,然后散开成几个随机分布的小点。
命中了。
试射不会只凭一次命中就宣告结束,因此紧接着第二架靶机升空。
根据杨知书和郭立强的要求,这次的飞行高度比之前更低,但结果依旧没有改变——靶机再次被精准击落。
“确认靶机已被击落!”
指挥官的声音刚落下,塔台内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次成功验证了我国战机在25公里外进行中程拦截的能力。
虽然从射程上看,这仅仅达到了美苏上世纪60-70年代的标准,但它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正式迈入了超视距空战的新纪元。
尽管更先进的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已开始崭露头角。
如漂亮国的AIM-120和俄易斯的R-77,它们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服役,但大多数国家的主力战机仍依赖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如我们的霹雳11。
更重要的是,这次测试是在低空环境下完成的,这进一步证明了我们技术的成熟度。
“真的非常感谢大家的努力。”
郭立强松了一口气,转身与每一位参与测试的人员握手,尤其在许宁这里停留良久。
“许宁同志,你虽未直接参与霹雳11的研发,但你的贡献无可替代,你是我们的英雄!”
郭立强的话语中带着真挚的情感,几乎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