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贤看到杨朋停下,提醒道:“师兄,都是些不入流……”
“闭嘴!”
杨朋厉声呵斥。
他没有再去居住的院子,折身走到大堂,在角落处找到一张空桌坐下。
吴贤很无奈的跟过来,见说书人抑扬顿挫的说着三国演义,眼中露出浓浓的蔑视:“师兄,凉国没有大儒,写的东西也狗屁不通,《三国演义》实在一般……”
“我觉得很好!”
杨朋神色冰冷,吩咐道:“你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
吴贤神情僵住,眼中掠过怨毒神色。
他得到杨朋抵达咸阳的消息,一早就在城门口等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而且,他处处伺候着,生怕杨朋不习惯。
现在,杨朋却羞辱人。
可恨!
如果他不是凉国人,也有周朝的出身,也有个当礼部尚书的爹,家族是传承数百年的大世家,现在的成就绝对远超杨朋。
杨朋却压根儿没搭理吴贤,继续听说书人说书,越是仔细听,越觉得韵味无穷。
一首临江仙,磅礴大气,仿佛一个睿智老者在诉说世情。
一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堪称至理名言。
《三国演义》的内容,当得起史诗巨著。
以他的经验判断,写三国演义的人,必然是个隐居的大儒。
凉国地处偏僻,文风不振,没有真正的人才,更没有什么大儒。说不定是周朝的大儒,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凉国隐居,潜心著书,才有了这一本书。
杨朋心潮涌动,生出了把人找出来的心思。
这样的人,不应该流落在外。
应该回周朝。
料想,父亲很乐意看到这样的人回去。
杨朋有想法,可是越往下听,就越是沉醉,渐渐沉浸在抑扬顿挫的说书中。
不知不觉间,三国演义的第一回说完,说书人暂时结束。
杨朋意犹未尽的起身,吴贤连忙道:“师兄随我来。”
一行人去了蕴华楼后院单独的院子,杨朋的亲随萧山负责摆放书籍和物品,以及把衣物放好。
杨朋坐下来休息,吩咐道:“吴贤。”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