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重生唐末之大唐再起 > 第32章 修撰大唐会典(第3页)

第32章 修撰大唐会典(第3页)

在两汉时,类似于四书五经这样的普及型教材的正版认定权都被高门大姓所垄断,寒门庶族子弟所能读到的只能是不被认可的“盗版”或“伪书”。

这样一来你连书读的都是错的,还怎么可能被察举入官?

因此,那些能够传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世家大姓,族中起码也得有本“宝书”镇宅。

比如弘农杨氏,虽然始祖是西汉宰相杨敞(也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婿),但真正发迹却始于东汉安帝时的太尉杨震——这位杨敞的玄孙因“受《欧阳尚书》于桓郁”,而成一代大儒,备受世人尊崇,号为“关西孔子”,这才有了弘农杨氏“四世太尉”的辉煌,成了顶级大族。

随着知识的扩散和普及,非士族门阀出身的士子虽然不愁再读不到或读不对书了,但能不能读懂就是另一回事了。

毕竟圣人着书向来讲究“微言大义”四个字,说白了就是让你明明每个字都认识,偏偏弄不明白到底说的是啥……这时候哪家要是能冒出几个天才能够替圣人典籍进行诠释和作传,而且还能受到普遍认可,再传承个几百年就能形成所谓“家学渊源”的高门大姓。

比如荥阳郑氏,东汉名儒郑兴、郑众父子曾对《左传》、《周官》等典籍做出过详细的注解,备受好评,与当时的另一个经学家贾逵合称“郑贾”,其学术流派也被称为郑贾之学。

于是乎有了家学渊源的荥阳郑氏开始飞黄腾达,族中各种人才层出不穷,直到唐朝出了12个宰相。

除了用来装点门面和增加底蕴的儒学,对于农医兵算等实用之学,汉唐之时士族门阀的态度跟两宋以后的士大夫截然不同,那就是极端的重视这些杂学,相对于要拿出去大肆宣扬的儒学精义,这才真正“传内不传外”的家学。

比如东汉经学大家郑玄曾师从马融的一个弟子学习术算。当马融在无意间发现这个“记名弟子”天赋出众,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潜质后,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杀之而后快。要不是郑玄故弄玄虚忽悠走了马融,这位郑学的创始人恐怕早就一命呜呼了。

所以相比科举时代千人一面的进士,两宋之前在士族门阀的“家学”体系下培养出的人才可谓百花齐放,各有特色。

像陇西李氏,族内既有过西凉太祖李暠这样的皇帝、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生母李媛华这样的皇后,也有过李冲(北魏)、李义琰、李昭德(唐朝)这样的政治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既有李神俊(北魏)、李师上(北齐)、李舟、李延寿(唐)这样的学术大家,也有李翱、李玄道、李商隐、李巨川这样的文坛巨匠。

就算哪天族长心血来潮想找人算卦卜命,也有曾着有《命书》的一代大忽悠李虚中随时提供服务……

既然是人家的命根子,世家大族自然也不会轻易交出来。

所以说,没有这次修撰《大唐会典》的机会,就连朝廷也没有办法让各大世家教书。

现在好了,一方面有国家大义在,另一方面还有免费书籍,更重要的是黄家印书还给稿费,这要是还不趁机坑一波,裴度这个“老头相公”不就白干了?

虽然裴度也是世家大族出身,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世家大族都是敝帚自珍的貔貅啊,所以还真有不少世家贡献出了自家的典藏,算是共襄盛举了。

当然,这里面也有“线装书”和活字印刷的功劳,在明代以前的朝代书籍多是以竹简、卷轴、册折等形式存在的,文字承载量少不说,还难以保存。

更重要的是宋代以前用的还都是雕版印刷技术,印刷成本非常高,绝大多数典籍都是以手抄本形式存在,根本无法刊印成册,就连一般的世家大族都没有那个财力和技术去印制如此多的书籍。

所以黄巢的这次免费印书行为在文人圈层中形成了巨大反响,对于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毕生追求的儒生来说,能发行自己的书籍简直就是光宗耀祖、泽被后人的盛举。

所以朝廷的这次修书运动一开始就获得了全国上下的支持,就是有些个敝帚自珍的世家大族也阻挡不了大势。

当然黄巢肯掏这笔钱,还把老爸贡献出来,自然不是为了做慈善,对于一个经历了现代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可以深刻认识到教育投资的回报率,黄巢大举投资文化事业,自然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和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

毕竟,黄巢不能再像历史上一样靠着一群愚民搞“灭儒运动”,世家门阀固然要毁灭,但是士人阶层却不能消灭,因为消灭了士人阶层就等于毁灭了华夏文明。黄巢要做的是扭转华夏文明的进度,而不是阻断华夏文明的进步。

所以,书得修,更得印,知识得教,还得普及。反正黄巢年纪还小,未来好几十年可以用来折腾。

不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吗?咱有钱,种就是了!

喜欢重生唐末之祸乱天下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重生唐末之祸乱天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