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吧

下书吧>悠悠故乡情淡淡思乡愁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说 > 02(第1页)

02(第1页)

小伙伴们不甘示弱地打水仗,你给我身上使劲撩水,我趁你不备把你拖进水里。

我主动拜林科、录成、全录为师,慢慢地学会了仰泳和侧泳。到后来,我还学会了踩水,高高地举起双手,完全靠着两条腿在水里上下左右不停地踩,就能从涝池的这头自由自在地游到那头。“艺高人胆大”,几年后,随着游泳技能的提高长进,我不再惧怕游泳,只要是到了涝池岸边,也会像林科那样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涝池成了娃娃们无拘无束玩耍、痛痛快快戏水的乐园,每天下午,娃娃们各显神通,涝池边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一方涝池,一池清水,见证了娃娃们的快乐与成长,也锻炼和提高了娃娃们的游泳技能。夏天,涝池里每天都聚集着一帮子不甘寂寞的娃娃,水面上高高低低地飘荡着娃娃们爽朗的嬉笑打闹声。

去涝池里游泳的,不仅仅是娃娃们,还有比我们大三四岁的半大小伙和大人们。大人们知羞耻,好面子,他们不好意思当着村里人的面把自己全身脱光,赤条条地钻进涝池里去游泳。只有到了夜晚,等天黑透了,他们才三五成群,脱掉衣服,悄悄地钻进涝池,把自己泡在水里,尽情享受着夏日里一池清水的清凉。

有一年,宝鸡市在组织修建冯家山大型水利工程过程中,在刘家沟的北侧拦腰筑起了一座水库大坝,不仅让刘家沟这道“天堑”变成通途,也给居住在刘家沟两岸的普通老百姓的交通、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特别是刘家沟,往日的一条四季流水潺潺的河流,如今变成了水面辽阔、碧波荡漾的水库。水面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水鸟、野鸭在游弋飞翔,给美丽富饶的刘家村平添了一道湖光水色,风光旖旎。

平静开阔的水库,成为村子里娃娃们玩耍戏水的又一个好去处。

三伏天酷暑难耐,村子西边的涝池似乎承载不了娃娃们的快乐,一些“艺高人胆大”的娃娃带头,把游泳场地悄悄地转移到了水面辽阔、波光粼粼的水库。其他娃娃一个个也跃跃欲试,积极跟进,一齐拥进水库。娃娃们的疯狂举动,让村子里的大人们坐不住了,家长们一致认为娃娃们到水库游泳凶多吉少,安全隐患很大。从娃娃们的安全考虑,他们宁可让自己的娃娃在涝池里游泳,也不让去水库游泳,许多家长甚至给自己的娃娃下了水库禁游令。

“为啥?”一些调皮捣蛋的娃娃不服气地质问父母。

“不为啥!”家长们不容辩驳地回答。

“不为啥为什么不能去?”

“涝池里水浅,安全,水库里水深,危险,这样的理由还不够充分吗?”大人们把话说得斩钉截铁。

娃娃们只好闷闷不乐地回到村子西边的涝池里,平静了多日的涝池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水面上经常飘荡着娃娃们的欢声笑语。

冬天来了,数九寒天、天寒地冻,涝池的水面上渐渐地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涝池又成为娃娃们的滑冰场。没有滑冰鞋,他们就一个个扑沓着粗布鞋,借助一路小跑也能在冰面上滑出很远,身后的冰面上留下一道白花花的痕印,空旷的冰面上传来一串串爽朗的笑声。

涝池不仅仅给村子里的娃娃们带来了欢乐,也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一场倾盆大雨或者持续三四天的连阴雨之后,涝池里的水积满了,池水清澈,波光粼粼。年轻姑娘和媳妇们就会成群结队,各自端上一盆脏衣服,带上平时从娘家或者邻村皂角树上摘来的皂角,坐在涝池岸边的石头上,一边叽叽喳喳地谈论着女人间的话题,一边把脏衣服泡在水里,取出其中的一两件衣服,裹进去一两片皂角,抡起棒槌在石头上噼噼啪啪地反复敲打。被砸烂的皂角里分泌出许许多多的泡沫,慢慢地渗透进脏衣服里,心灵手巧的女人们再用两只手反反复复地搓洗,一件件脏衣服就会变得干干净净。洗完衣服,年轻姑娘、媳妇们又一个个起身,扭动着曼妙的身姿,迈着轻盈的脚步,把洗干净的衣服摊开晾晒在涝池旁边的草地上。再悠闲自得地坐在涝池边,窃窃私语,继续着女人之间的话题。此时此刻,涝池又成为女人们叽叽喳喳、喜笑颜开的一方天地。

在村子的西北面,有一个生产队的饲养室,饲养室里养着三十多头牛,还有十几头马、驴、骡子。每天干活前,村民们就会把牲口牵到涝池边,让它们敞开肚皮,美美地喝上一肚子水,然后再下地、进场干活。等活儿干完了,又把饥渴难耐的牲口牵到涝池边,让牲口喝足水,再牵回饲养室喂草料。即使庄稼地里的活用不着牲口的时候,饲养员们也会每天上下午牵着牲口来到涝池边,一批一批地轮换着给牲口饮水。一方涝池,实实在在地给村民们带来了方便,免去了饲养员每天从水井里绞水饮牲口的劳累与麻烦。

一方不大不小、不深不浅的涝池,给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也给我的童年生活留下了难忘的、温馨的美好回忆……念书

老家人把上学叫念书。刚刚上学的小娃娃的确如此,老师在前边领着念一句,娃娃们在后边跟着念一句,亦步亦趋,的的确确有点念书的味道。彦井爷平时一副乐呵呵的样子,见了我爱开个玩笑:“三娃,好好念,一定要把书念到肚子里。”

我的小学四年是在刘家庵小学度过的,刘家庵过去是个道教寺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成了小学,在村子东面大约一百米的地方。

学校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张家村的张林喜,一个是我们村子的刘进生。学生娃娃们来自刘家村、张家村和齐家村。教室在一座旧庙里,庙里的房子空间大,时常有燕子、麻雀飞进飞出的。教室里有二十几个用胡基垒起来的土台台,上面抹了一层白石灰,算是桌子。没有板凳,板凳由念书的娃娃自己从家里带,大多数娃娃家里东借西借,才解决了板凳问题。我的好朋友录成家里实在太穷,没有板凳,也借不到板凳,就从家里找了根木棍子,在教室左面墙上和后面的土桌子上掏了个小洞洞,把棍子架在上面,每天坐在棍子上听课。

我平时爱操闲心,开始几天总喜欢回头看录成坐在棍子上怎么听课。没有想到录成坐在木棍上,依然是若无其事、气定神闲。下课后我问录成:“尻子垫不垫?”录成说:“能不垫吗!不过也好,坐在棍子上听课不打瞌睡。”

贫寒家庭的学生娃娃,才会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许多孩子家里买不起作业本,老师就把我们领到院子里,每人分一块地方,找一根细棍棍,蹴在地上写字。

张林喜和刘进生两位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很受学生娃娃和家长们的尊敬。特别是林喜老师,从小学一年级就教我的算术,一直教到四年级。小学那四年,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林喜老师器重我,在我身上下了不少功夫,几次教学区里组织数学统考,都是我和平时考试成绩比较靠前的几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教学区的统一考试。

有一次,我参加了教学区在我们学校组织的小学三年级算术统考,林喜老师负责监考。考试卷子刚发到手,一位坐在我前排的同班同学回过头问我:“第一道题怎么答?”我刚给他说了两句,就被林喜老师发现了,林喜老师当即制止了我。结果那次统考我考得不怎么好,林喜老师有些不高兴,讲评时当众批评我:“骄傲!荒唐!”他的话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我心里明白,林喜老师批评我是为我好,他平时欣赏的学生在学区统考中考砸了,自然有些恨铁不成钢,批评两句很正常。

男娃娃平时淘气、贪玩,学习上不怎么知道刻苦用功,满足于一知半解。每逢寒暑假,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有时候我会动些小心思、耍些小聪明来应付老师。有一次,林喜老师要求暑假作业要写一百页,那时候没有标准格式的作业本,我就把作业本裁小点,把字写大点。

再睿智的老师也有不细心的时候,这些小动作竟然也能瞒天过海,骗过林喜老师那双犀利而老到的眼睛。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一晃眼的工夫,我的四年小学念完了。由于老师教得用心,我学得上心,小学四年的基础打得还不错。

两年高小是在召陈学校念的,召陈学校离我们庄子有二里多路。

农村学校早晨上学早,学校又远,村里的几个学生娃娃每天早早起床,一起结伴到学校,到了学校天才亮。学校不搭灶,每天三顿饭回家吃,往返跑下来每天要跑十几里路,非常辛苦。尤其是冬天早晨天不亮就得起床上学,下午放学后紧赶慢赶地赶到家天就黑了。入学不久,我的舅舅李升科从普集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了我们召陈学校当老师。

娘可能给舅舅交代过,舅舅对我念书一直抓得非常紧,每天下午放学,舅舅都会把我留下来,在他的宿舍兼办公室里做作业,做完了还要认真检查,没有问题才允许回家。小时候不懂事,对于舅舅的精心关照有些不买账,甚至抱怨学校有个舅舅真麻烦。

有舅舅督促着,两年高小我的学习基础打得不错,参加初中统一考试时,我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考取了法门中学。学校发榜的那一天,全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

上小学时,全村和我一起念书的有十个左右小伙伴,念高小时只剩下十之四五,到了念初中只剩十之二三了。村里的银安大我一岁,能念书,学习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早我一年考上了法门中学,分在六六届甲班。永录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我们俩一起考上了法门中学,都分在六七届乙班。全村十多个和我年龄差不多大的娃娃中,最终考上了法门中学的就我们三个人。当然,在我们三个人的前头,村子里的甲寅哥、新平哥、录常哥,早我们几年也就读于法门中学。

我爹兄弟三个,共六个儿子,十个女儿,最后能一步步读到初中的就我和新省两个人。当年我大哥天赐也读过一段中学,由于家里农活忙,爹需要个干活帮手,大哥只好中途辍学。我成了爹娘在读书学习方面的唯一指望。

法门中学是由县教育局直接管理的一所公办中学,离我们村子有十里路。小时候家里穷,没有自行车,上学完全靠两条腿走路。我们那年考上法门中学的有五十多个农村娃娃,其中男娃娃居多,只有两个女娃娃,都分在了甲班。我们乙班是清一色的男娃娃。不过也好,男娃娃之间说话、开玩笑没有顾忌。

当时那个年代,农村人不重视女娃娃的念书,整个法门中学还不到十个女娃娃。有点印象的有两个:一个是学校教导主任刘春霞老师的女儿,在我们学校读中学,人长得文文静静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从言谈举止看就知道是从城市来的女学生,和农村女娃娃不一样。一个是家在匠杨的姓杨的女娃娃,不仅人长得漂亮,还会唱秦腔。当年学校有个学生剧社,排练秦腔《三世仇》时,她在里头饰演老财主的少奶奶,一身的绫罗绸缎,珠光宝气,脖子上围着个狐狸尾巴围脖,手里端着个水烟壶,一副娇滴滴的狐媚样子,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学校离家远,我们开始了住校搭灶的生活。平时在学校里读书,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和银安、永录一起回家,星期日上午帮着家里干半天活,下午又背上够一个星期吃的馍褡褡,还有玉米糁子和面粉,三个人紧赶慢赶往学校走。到了学校,先是把玉米糁子、面粉交到学生灶上,换成内部粮票,再交几块搭伙钱,然后把馍馍背到宿舍,统一挂在墙上。这样做一是通风,馍馍不容易坏,二是可以防止老鼠糟蹋。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除了早中晚三顿饭到学生灶上打点玉米糁子、面条汤,就是吃馍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