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之间,陌生的记忆排山倒海般地涌上来,眼下这莫名其妙的情景倒是有了解释。
原来原身也叫安蕴秀,虽然父母早逝家中清贫,但好在还有个相依为命的孪生兄长,安蕴林。
兄长早慧,争着一口气把书读了下来,一朝高中解元声名响亮,得徐知府器重收作幕僚;原身亦聪颖果敢,操持着家中生计,兄妹二人齐心协力同进共退,任谁瞧见都要称赞一句“必光耀门楣”!
三年后,会试在即,京官洪大人莅临此地宴请学子。不成想醉翁之意不在酒,洪大人与徐知府就会试进行了些秘密交易,一句“保证徐公子高中”不经意间被安蕴林听了去。
洪大人和徐知府自是痛下杀手,安蕴林仓皇出逃,却也知命不久矣,只得变卖家财尽数托付于昔日同窗,只求他能救自己的孪生妹妹一命。
却没想到,他视为至交好友的同窗前脚收了他的财物,后脚就把他妹妹当成了对洪大人的投名状。
而原身也是个刚烈性子,发觉这事时当场痛骂旧友,随后毅然决然地投了河。苍天眷佑,在湍急河流中为她留了一线生机。只不过原身回来时早已物是人非,解元兄妹双双殒命的消息已经传开了。
为祭奠这位百年难遇的寒门贵子,徐知府像模像样地施起了粥,那位旧友还带领书院众人开坛授课七日以为他们兄妹祈福。原身身心俱疲无路可去,只能涂花了脸,随着一拨难民悄悄潜入讲学的窝棚,只求一粥果腹一地栖身。
原身最终精疲力竭地倒下了,远在后世的安蕴秀熬了个通宵沉沉睡去,一睁眼便接替了这具身体。
这开局,分配的是高难度剧本啊……
安蕴秀揉着太阳穴缓解头脑胀痛,心中慨叹原身也真是胆大心细,竟然挺而走险躲在仇家开设的棚室里……不过这么多人怒目而视又是什么情况?
一道声音忽然响起:“在下眼瞧着众位父老不能尝读书之甘妙,心中甚是遗憾。”
循声望去,她的目光落在了不远处的青衣书生身上,随即一怔:看眼前这位的相貌……不是那位见利忘义的同窗李明知又是谁!
李明知痛心疾首地道:“我等在此开坛讲学,不求名利,只为延续安兄志向,助各位父老识字。知府大人连白粥都设在了此处,不收束脩反赠白粥,却依旧有人只顾吃喝,对学问充耳不闻,这如何不令在下痛心啊!”
这话之后,众人七嘴八舌地解释道:“这些是外乡人,逃难过来的,就是为了一口粥。”
一个大汉立刻反驳:“他们遭难与不听学有什么干系?又不是我们让他们遭难的!”
“占着位置只吃白粥不听学,还不如把机会让给咱们临州其他小娃娃。”他说罢,狠狠地朝角落里那些人啐了一下。
大汉啐的这一下正对着安蕴秀,她也不恼,只伸手抹了一把脸,静静地靠坐在角落,看李明知到底要唱一出什么戏。
“诸位或许不知,我等寒门子弟读书有多艰难。便说此次祭奠的这位安解元,诸位只知他出身寒微一朝榜上有名,却不知他年幼时为了求学能徒步百里,一篇文章背不会就彻夜不息,悬梁刺股也不外乎此了。明知同为寒门子弟,每每见其还是会自叹不如……”
“若像今日这般有棚屋和米粥,如安兄一般真正想求学的人会减去多少磨难!”
这边李明知还在煽风点火,一副他们不听学自己甚是心痛的模样。安蕴秀环视四周,窝棚外面一个身着绯色官服的人并着一个着正红官服的人,正遥遥看向这边。
她忽然福至心灵,意识到这二人便是临州徐知府和京城来的洪大人了。而李明知放着那么多想要听学的人不教,忽然抓着他们这群难民谆谆教诲,怕不是因着没找到安蕴秀的尸身,投名状落空了,想要另辟蹊径演一出劝学戏码,让自己扬名好顺势入洪大人的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