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刀挟瘿
[病案]蒲某是一位21岁的女性患者,她在1979年5月突然感到自己的左臂麻木疼痛,并发现项前左侧有一个斜形包块。当时,她在本地医院接受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于是,她决定前往县医院的外科就诊。
在县医院,医生对蒲某进行了X线拍片检查,发现她的左锁骨中线软组织肿胀,骨质明显破坏,并且有一个透光区。此外,骨膜和骨质也不光滑。医生建议对蒲某的包块进行活检,但蒲某拒绝了这一建议,要求会诊。
在进一步检查中,医生发现蒲某的项前左侧有一个斜形包块,坚硬如石,形如长蛤蜊。此外,患者的患部皮色微红,肩臂麻木疼痛。经过诊断,医生认为蒲某患上了“马刀挟瘿”的疾病。
[治则]软坚散结,清热化痰。
[方药]牡蛎30克,玄参30克,川贝10克,昆布12克,海藻12克,柴胡10克,夏枯草24克,首乌30克,土茯苓16克,红藤24克。服3剂药后包块缩小约16,但全身风丹满布、奇痒难忍,痰热邪毒有外透之象。原方加银花12克,菊花12克,再服3剂,风丹消退,包块已消13,守方续进20剂,包块全消,诸证随之而解。追访一年未见复发。1981年3月30日去县医院复查,X线试片显示:左肩关节、左锁骨未见骨质病变。
[评析]“马刀挟瘿”这一病症,古称“少阳之病”,源于《灵枢》经脉篇和《痈疽篇》。自古以来,许多奇特的疾病都与痰有关,如徐洄溪所说:“痰生于脾,少阳为枢,主升降出入”。痰随着气升,流向颈侧,郁积化热,导致肢体僵硬不散,病由此成。
痰病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学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治疗这种病症,古人创制了“消瘰丸”,源自《医学心悟》一书。
消瘰丸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方剂,具有软坚散结、清热化痰的功效,主要针对颈部、腋窝、鼠蹊等部位的肿核坚硬,或单个发生,或连续成串,久久不消。消瘰丸的药物组成丰富,包括玄参、贝母、牡蛎、昆布、海藻、柴胡、夏枯草、首乌、土茯苓、金银花和菊花等。
方中玄参苦寒微咸,具有滋阴降火、软坚散结的功效。贝母则可消热化痰散结,牡蛎则能化痰软坚。昆布、海藻则强化软坚散结之力。柴胡、夏枯草可清肝胆之郁热,消肿解毒。首乌甘苦温涩,具有补肝益肾、托里散结之功。土茯苓性味甘平,有利湿解毒之效。
为增强消瘰丸的解毒清热之力,可加入金银花、菊花。这些药物不仅可加强解毒清热的效果,还能辅助柴胡引导邪气外出。诸药合用,具有软坚散结、清热化痰的功效,因此对治疗这种顽疾收效迅速且显着。
现代研究也证实了消瘰丸的疗效,通过现代药物制剂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轻副作用。例如,将消瘰丸制成颗粒剂、片剂等形式,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利用药物成分,提高疗效。此外,现代医学也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病,如利用现代影像学技术检查痰病,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等,使治疗效果更佳。
喜欢每日医案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每日医案